大医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52|回复: 8

开心学《道德经》之人生智慧系列——学员感悟(更新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9 13: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讲 唯施是畏(选择正道的智慧)




2012.2.19——道五第一课

二月十九日,正月二十八,雨水,立春后的第二个节气。

春属木,为东方,水为木之母。李时珍说:“地气长为云,天气降为雨,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提前了近三个小时出发,坐地铁到了田林路开心书院道五的学习场地。陆续来的人有近百人,大多是中青年。

下午一点多钟学习正式开始,首先若弯学长带领大家诵读一遍《道德经》,大家恭敬虔诚地齐声颂读,中间还突显有令人动容鼓舞的清脆童音伴和。

美丽端庄的主持人也是道五的学生,从自己对开心书院,对学《道德经》的认识开始了与大家互动,随后还有道五的班长及道四的几位学长上台坦诚交流学习感想和体会。气氛融洽。

顾老师终于来了,笑盈盈地,清瘦的脸庞上挂满了长胡子,与博克上的头像无异。虽已春至,但春寒料峭,智慧的头颅上有一顶素花色的儿童绒线帽。

  

顾老师满眼的慈悲,手捧学员赠送的鲜花祝愿大家的心在道五期的学习中如手中的鲜花一样开放!

顾老师面对大家和录像头神情安然,侃侃而谈,介绍了《道德经》这本书的来历,孔子与倒骑青牛的老子之间的故事,提出我们应拿什么来与《道德经》相应的问题,要拿自己的人生经验与经典相应,要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道德经》面前你的人生经验才有价值。

顾老师从人体生理科学角度阐述为何要诵读《道德经》,指出:智慧从静定中来,静定要求身心转化,而诵读是身心转化的重要手段,是让人意识不断沉淀下来的过程。诵读百遍,其义自现。

对学习方法,老师建议采取跪坐的方式。跪式,腰易直,心虔诚,这样易达到身心相应。

讲课正式开始:道五的学习主题集中在十大人生处事的智慧上,今天是第一讲:唯施是畏(选择正道的智慧)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节: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顾老师订正了“施”的读音,并解释“施”是岔路的意思。

介:非常非常细小。

解释:要使得我有一点点的智慧,走在大道上,最害怕的是走岔路。

夷:平坦

径:路途,管道。

解释:大道是平坦的,但人好捷径。

顾老师解释:高标准的人间正道是:有德,所做的一切都吻合大道。

除:装饰打扮得很好

对这后一段,顾老师从文意上的解释后提问大家思考:

1、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就看自己能不能做主,你是否离开了正确的该有的位置?为什么不安其位?

2、是否走在大道上有一个标准:自我感是否越来越少?

3、人有最大的可能性,一切被困的地方都可解开,把自己松绑,《道德经》需要自己的身心连接。

顾老师旁征博引,最后还引用名歌手休斯顿的一首歌曲指出:世上最伟大的爱是爱自己。要让自己活出最理想的状态而没有后患。

晚上辗转反侧:我走在大道上了吗?我安于其位了吗?自我感越来越少吗?是否爱别人甚于爱自己?为什么仍然不够开心?

第二天早晨五点醒来时脑电波处于阿尔法波状态: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为什么要朝甚除?因为田甚芜,仓甚虚。

因为田甚芜,仓甚虚,所以要服文采,带利剑。这是一对阴阳耶!

昨天顾老师博学的脑袋与宝宝帽也是一对阴阳,显示一个意象:没有童心是走不上康庄大道的,还暗合:“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听说一个大学毕业的亲戚退休后总是喜欢将一些不需要的东西积攒起来舍不得丢掉,弄得满屋都是连走路都要绕弯,她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内在深层的某些缺失,所以外在的表现就是为了不断获取,以达平衡心态。

反观内照自己的身体:田甚芜,仓甚虚。外在的渴望追求却是:服文采,带利剑。

哈哈大笑几声,起床。

写完此文,窗外春雨绵绵,“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希望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心儿回归大地,随万物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春暖花开的和谐景象。天一生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3: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先顶一下!
最后的感悟真是点睛之笔!
依靠“服文采,带利剑”带给自己安全感,是不是正因为内心“田甚芜,仓甚虚”?
每个人自己反观内照吧。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07: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觉得累的课

    顾老师的讲课真的很有能量,我一下午没有离开座位竟然一点也不觉得累,听完后有种神清气爽的感觉,并且意犹未尽,一点也不想离开,如果有录音再听一遍该多好啊。这种感觉真好。这种感觉和我诵读完一遍道德经后的感觉很相似,比吃什么山珍海味都舒服。但是,我还搞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难道是这种正面的能量让自己静定下来的吗?这个问题留着以后慢慢解答吧。

    首先还是回顾一下课堂内容。这堂课是关于“选择正道的智慧”。

    在讲如何选择之前,顾老师讲到“道德经”是要有一定人生阅历才能理解的书,基本界线是35岁以上吧,这个时候作为人才算长开了,具备了基本的人生经验,拿自己的人生经验(我认为更多是前进的障碍)来触碰“道德经”,才会容易理解,有共鸣。另外,我们每个人本身其实具备智慧,只是被暂时的遮蔽了(也许是贪嗔痴慢疑吧),我们的智慧灵感只有在比较放松的状态下才会启动,也就是阿尔法波,放松性警觉状态下,或者德尔塔波,深睡眠状态下。在人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大脑是出于贝塔波,紧张能量消耗状态的,这个时候比较难有智慧。因此,要想获得智慧,就要做到身心轻安,只有心真正清静了,身体才会轻松,也就是身心相互转化,而诵读“道德经”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诵读的能量入心了,同时回过来又影响大脑。接下来顾老师又讲了人生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生存,主要停留在对物质的追求上,衣食住行,酒色财气等等,无非就是追求的多与少,高与低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生活,主要停留在对精神上的追求,如文化,艺术,以及追求生活的情趣,品味,格调等(有点小资的说);第三个层次是生命,追求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以及对真理,道的不懈探索。

    接下来,顾老师开始讲文本“使我介(细小微弱)然有知(智慧,不同于智,等而下之),行于大道,唯施(岔道)是畏。大道甚夷(平坦),而人好径(捷径)。朝甚除(装饰很好),田甚芜(荒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才货有余,是谓盗垮(强盗的头子)。非道也哉。”由国王的自私自利不理朝政,引申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应该做的事情,为人父母的要做到父母的责任,为人子女的,要尽到自己的孝心,所谓父慈子孝也。人生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让我联想到了王凤仪善人常说的人的本分,不同的名就有不同的本分,不同的道,如儿子有儿子道,媳妇有媳妇道,丈夫有丈夫道,父亲由父亲道等等)然后,顾老师讲到,人要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以自我为中心的感受,情绪,利益牵绊,都是最背道而驰的。俗话说,“圣人无己,神人无功”, 只有不断提醒自己,超越自己,向内提升自己才能接近道。老师用庄子“虚舟”的故事,告诫我们要做到Nobody, 没有设定,把自己拆掉。同时,又是真正的为自己,休斯顿曰:the greatest love is loving yourself.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王阳明曰:不求与人异,但求与道同。

    最后是互动环节,在这个部分也有许多思想火花的碰擦。如有人担心学习“道德经”反而会被知识本身束缚,顾老师的答案是是否成为束缚拒绝于自己的发心和实际操作,“道德经”本身就是揭开疙瘩的工具,指向月亮的“手指头”;针对学习“道德经”的方法,除了诵读,听课,自己参悟,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静心,通过音乐和舞蹈打扫心中的灰尘(可惜老师没有展开来谈)。还有人对情感问题比较困惑,顾老师的答案是,所有的障碍都是对自己的提醒,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成为自己向上的台阶,只要我们不断向内提升自己,而不是外求。

    听完后,什么是大道,正道?如何选择正道?似乎还是似懂非懂。不过老师给我们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研读第四章,第二十五章。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07: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谈“入心”——开心学《道德经》第一课心得

    周日下午参加了开心学《道德经》第一课,大家济济一堂,大声诵读道德经,感觉真好。

截止到周日我诵读了22遍道德经,读的不多,且是有口无心的读法,不求甚解,只是读。不过这些日子也居然会有想念的感觉。闲下来的时候,做事情的时候,不自觉地会有一些道德经里的句子冒出来,挥之不去,有时甚至是半句,总让人觉得缺点什么,又似乎在提醒什么,心里惦念不已,总想再拿来读读。周日听顾老师讲课,提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我们老祖宗的读书方法,不要求先理解,而是先诵读,等读到熟悉得如亲友一般就自然入心了,此时再与经验相结合,其义自现也是必然的。我很开心,自己的开端是正确的。

    回来我想了一下,为何有口无心的读法反而会“入心”呢?我以前学习语文的方法,都是逐字逐句去解析,力求每个字、每句话的意思都清楚明白,更甚者还要总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可往往这些工作做完了,原本很有美感的文学作品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再也找不到最初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只剩下局部却看不到整体,没有了灵魂就更不要说体会原本的意境了。而先入为主的诵读,则是整体地吸纳接收,不经大脑,没有字斟句酌的拆解,反而保留了作品原有的真意与意境。我诵读的体会是:大脑休息,没有主动去想,可我有“感觉”,这个“感觉”我还解释不清楚,但我觉得应该是心的共鸣吧。所以我理解的“有口无心”是“有口无脑”。诵读就是诵读,没有评判,没有目的。大脑越是执着地去思考,越是障碍,不如放下,带着谦卑之心,完全地接受,这样道德经才能入心,变得熟悉,进而变成自己的。

    因此又联想到,其实平时我也是习惯用脑,而不懂得用心的。大脑总忙于评判比较,结果却往往疲惫不堪,事与愿违,所以会困顿迷茫,找不到方向。因为心的力量太脆弱,甚至都被思维的乱象遮蔽了,已经看不到了。诵读道德经也许一个契机,一种尝试,尝试和自己的心接近,去建立连接。心打开了,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主宰。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07: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愿三百遍---写在第一天

场景一:抱怨曰:“我好想每天都读读哦,就是没时间。”
           答曰:“只要你真的想,就会有时间的。”
   场景二:时间--九点四十
           心理斗争:“不是说好要十点前睡么?不够时间了,算了明天再读吧”
           于是,明日复明日。。。
   场景三:时间--在很久都没有完整读过一遍然后还在明日复明日之时
           自己决定,就是总为自己找理由,所以才不坚持,所以即使过了十点,也要坚持读完。
           自己决定,如果还想十点前睡,尽早读完。
           告诉自己,读三遍是一个静心的过程。
           告诉自己,无关于形式,无关于目的,只是看看自己能否坚持做到一件事。
           发愿,每天三遍(连续不间断),如果缺一天,第二天读五遍,缺两天,第三天读十遍。

           欢迎监督!

           读经去了,今天三遍!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07: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卷《道德经》

2月19日,我参加了开心书院举办的道德经诵读活动。那一天,我第一次把道德经全文读了一遍,惭愧!老祖宗的瑰宝,中华文化的精髓,而今才得初见闻。

有没有一次也没有读过的?哈哈,估计会有不少人吧。

尽管有很多字不认识,不是因为繁体字,而是有些字现在不太使用了,但是当那些耳熟能详的话语映入眼帘,让我知道原来“上善若水;不言之教;大巧若拙;道法自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都是出自道德经。也渐渐感受到了一点道德经里面的圣者智慧和做人之道。

其中“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让我深有感触,以前我是属于大笑之那一类的。现在我想放下自以为是的认识、放下那些填鸭洗脑的教育观念,倾听道德经里面说什么?

开心书院的顾瑞荣老师建议开始初学经典不要急于去理解,可以先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打破逻辑思维上的判断和经验主义认知,通过诵读,逐渐入心。那么,我就用我们先辈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道德经吧,诵读!教室里面的朗朗读书声,融洽自然。

欢迎更多的朋友一起走进中华经典!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16: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讲:道与善人(为善自修的智慧)



2012.3.4----道五第2课

顾老师在这次课中把对《道德经》学习的人形象地比喻成为火柴、木材和钢材三类资质,分别对应上士、中士和下士。并指出学习《道德经》的智慧是为了唤醒我们自身智慧的一个过程。

在学习方法上,又借老子倒骑青牛隐喻着:反观、反思、反照、反省。只要回头就能够照见本性,唤醒智慧而让我们流露慈悲。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也。

第二讲:道与善人(为善自修的智慧)

德可通道,修道必须有德,可把德行比作善。求道悟道离不开善,道与善人在一块。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人际关系有重大伤害而留下痕迹。为什么?人心死了,破镜不能重圆。而善是没有伤害没有留下痕迹。

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契:契约,借条。

圣人把东西借给人家情愿拿借条放着,而不要求别人把东西还回来,因为圣人只想给予,没有想到公平,平等。

有德司契,无德司徹

司:管理

徹:古代的税法

一个无我的人,或心里想着别人的人是善的典型,因为他在人际关系中间创造和谐而没有留下硬痕。

对这一句在最后答疑环节有学友提问:既然是圣人,为何还要执这个左契?

老师回答:这只是行文的表达方式,为了有个对比,因为常理是有借有还,借对应还。虽然有这个存在,但圣人心里根本不记得。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既没有“亲”,也没有“疏”这种概念。但它站在善人一边,因为善人有天道的品质,所以得到天助。

对什么是真正的善和德,老师举经典分析:

第二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凡是认为善的东西就是恶,因为没有摆脱掉善恶之分。善人做事没有自以为然,没有有意为之,不以为这是善,只是本分。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高尚的德,是心里没有把它当作德,如果心里没有离开行善积德的念,就是下德。

引用梁武帝与达摩对话说明上德下德的区别,用佛教的天堂与地狱的观念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中为善的重要性,因为善的层次在因果。在因果关系中选择为善,看似利他,实则为己。

为了让大家的身心都放松自在,在中间的休息时间老师让大家排成一排,每人都拍打前面人的肓后背以帮助放松,啪!啪!啪!肩部放松了吗?砰!砰!砰!感受到爱的力量了吗?一会儿又回头转身拍打刚才为你付出的人,嘭嘭嘭!体验无限扩大的心量,嘭嘭嘭!感受到爱的能量的传递了吗?

陌生的学友回复一个灿烂的笑:“真舒服!”

顾老师曰:爱的力量就像链条一样,为别人实则是为自己。

顾老师带领大家从实际生活中去看待这个善,又巧妙地提升主题:虽然在人际关系中,在佛家的因果层面中要讲善,但又不能局限于善。

因为整个《道德经》是在讲道,道家的道是由德而上升,所有德是为配天道的。如第二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如果把善当作德来认识,讲的就是通过这个德(善)进入到道的层次而超越善恶。

道家认为不仅是要做好人,还要超越好人,做真人!

在答疑环节中,有学友提问:第七十五章中“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如何理解“贵生”?

老师曰:一个人把生命都放下了,就是最好的养生。他不把生命作为目标,这比常人重视其生命还要好。

我想,这个把生命都放下了的人,大概是老师所说的真人境界。

那么,对于我们如何深入地学习《道德经》?

深入《道德经》离不开做人,慈悲心要行出来,顾老师认为深入学习的途径就是行道行德。

了解到开心书院发愿救助边远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需要大家捐助的原因也是为了帮助他们,让孩子们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经》结缘。

这个善愿激起了大家的慈悲心的升起,条件实在太有限,也只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表一丁点心意,看大家在功德簿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心问:这是上德耶?下德耶?嗨!为什么还想那么多?一个字:善!想到可以给孩子换来两本书心里就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关键在内心的善念呀。并且刚刚闻:“有德司契,无德司辙,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于是欣欣然也签上了名。

课后休息间,顾老师兴致盎然地跳上半米高的塌塌米,要教给大家九节拍打操,脱下外套的他,露出稍显瘦弱的身躯来。只见他舒展了下手臂,做出敞开心胸与天地连接的姿势,从头到脚,从阳经到阴经,从前胸到后背,将看似弱不禁风的身躯拍得啪啪响。

被老师满溢于内在的爱的能量所激荡和鼓舞,学友们不甘示弱全都使劲拍打起自己僵硬的身体来,跟着老师的口令拍打声响成一片,啪啪啪!醒一醒!砰砰砰!开一开!

————————

雨终于停了,陪孩子去学校后到了旁边一公园散步,公园里全是老人在早锻炼,一老者站在护城小河边豪情满怀地唱: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笑了笑,轻快地走过他的身边。

走了一圈回来,又听到他饱满深情地唱道:在那花儿盛开的地方,有一位好姑娘。。。。。。

感怀了一番,缓缓地走过了。

第三圈回来,沧桑的歌喉里溢满渴望:妈妈呀,我想回到你的身旁,还记得当年你牵着我的手。。。。。。

心中一阵酸楚,立住了,看风儿吹拂着他满头的白发。

公园的另一处有一群老人在玩空竹,抛在空中发出悠长的呜呜声,还有一群老小孩扭着腰,手执亮丽的红黄绸带在空中挥舞,录音机里唱着: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为你带回远方儿女的思念。。。。。。

呼唤妈妈,歌唱祖国,顾老师带领大家啪啪啪,砰砰砰,都是同一种声音:回归。

道即是母亲。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16: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种下一颗善种子——道德经第二课心得


3月4日去上了道德经第二课,这两个星期,上海一直下雨,心情也湿漉漉的,两遍道德经读下来觉得心底里暖暖的,很踏实。

第二课的主题是:道与善人。何为善人?善人并不仅局限于我们以前概念中的善人,不只是乐于助人,乐于布施就是善人,善人是真正无我的人,真正的善人没有助人,布施的意图,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自然的,发乎于心的。而天道亦然,天道不分善恶,彼此,一视同仁。善人所为循天之道,故得道,故天道庇佑。

我时常也觉得自己是与人为善的,有同情心的,也乐于接近善知识,愿意启发自己的智慧,流露慈悲心,学了这一课才知道与真正的善还是相去甚远的。我还是在给自己贴标签,为了虚荣,或为了心安理得去为善,所以也常有我是个好人,怎会如此如此的感慨,今天想来倒不禁莞尔。我原来是想拿“自己的善行为”去换生活的顺风顺水呢,这好比向天道祈求行贿,请天道庇佑,天道又怎会站在我这边?当然,明白了不一定马上就能变成行动,可能今天上课懂了,下次遇到事情一样还是跳不出以前的模式,就像我来上道德经,也不可能10次就达到开悟的程度,这与我的根器有关,但不管我是“木柴”还是“钢材”,这样的启发都是一次火烤,让自己在下一次,下下一次可能会有所知觉,有所改变。所以这一课对我来说是种下一颗真善的种子。

谈到善,老师讲到了善能量循环的故事,之所以道与善人,也是因为善能量的循环,真正发心的善一定还会回向到你自己身上。也谈到了上届道100的学员们捐助禹州逍遥观附近贫困学生的事情,老师和同学们的发心很好,不是简单的把钱给学生,而是有所要求,要求他们学习道德经,3年的资助伴随着3年的道德经学习,3年后道德经能在100个孩子的心里扎下根,这是多么大的功德。我们能来上道德经的课也都是机缘殊胜,得到的时候也要时常想着给予和分享,让善的能量传递下去,老师说的很好,能有机缘布施也是莫大的福报啊。

关于读经的体会,从第二课我们开始尝试跪坐读道德经。第一遍我只能坚持读到一半就酸痛不已,第二遍反而更差,读到三分之一就受不了了。回家后还是跪坐读,第一天也是只能坚持读到一半,第二天读到一半就跪直身体,让麻痛的腿舒缓几分钟再跪下,这次感觉很不同,整个脚都火辣辣的,尤其是前脚掌,不是痛而是很舒服的像通电一样的感觉,以前腿酸痛的感觉也没有了,很神奇,这样一直坚持读完了。还有一个发现,觉得读道德经,整个人越来越沉静,有踏实稳重的感觉,说话办事都能感觉的到,不是那么浮了,有点能控制的感觉了。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分享。

发表于 2012-3-18 18: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楼主,膜拜一下!
我最近也在研究道德经,向你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医养生网 ( 京ICP备09063399号 )

GMT+8, 2024-11-22 04:47 , Processed in 0.08692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