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44|回复: 2

《金匮要略》 溯源出品 之 薯蓣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8 09: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薯蓣丸一· 《金匮要略》卷上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异名】大山蓣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组成】薯蓣90克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30克 甘草84克 人参21克 芎藭 芍药 白术 麦门冬 杏仁各18克 柴胡 桔梗 茯苓各15克 阿胶21克 干姜9克 白蔹6克 防风18克 大枣100枚(为膏)

  【用法】上药二十一味,研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次1丸,空腹时用酒送下。

  【功用】补气养血,疏风散邪。

  【主治】虚劳气血俱虚,阴阳失调,外兼风邪,头晕目花,消瘦乏力,心悸气短,不思饮食,骨节酸痛,微有寒热。







本方以补益气血、调理脾胃为本,而兼祛风散邪。


既有健脾八珍糕的补益功能,又于健脾八珍糕之上的扶正功能上加一道避免各类外邪的入侵的防护壁磊!


有人开玩笑说是伤寒论儿童护养第一方:无比薯蓣丸,哈哈!






首先是薯蓣丸中如何体现扶正。既然病机为气血阴阳俱虚,扶正当然要从气血阴阳入手。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生化之源,故重用薯蓣健脾,使脾胃得以健运,则气血阴阳化生有源,再用四君子汤来益气,补气之虚;用干姜、大枣甘温扶阳,且干姜、甘草相合又有“辛甘化阳”之意,共奏助阳以补阳虚之效。或谓,言及补阳,非附子功力最佳,为何补阳不用附子?方后云“一百丸为剂”,说明此方为长期服用,而附子大毒,若长期使用恐有中毒之弊;且阴阳俱虚,若用附子之辛热过燥,又恐过燥伤阴,故不用附子辛热温阳,而用干姜、大枣甘温扶阳。用四物汤养血和血,与大枣相合共治血虚;再用阿胶、麦冬滋阴,芍药合甘草又可“酸甘化阴”,如此则可补阴之虚。此十二味共呈补气血阴阳诸不足之功,达到扶正目的。


  



其次是薯蓣丸如何体现祛邪。原文云“风气百疾”,说明感邪的多样性,既有风邪又有可能有湿邪、寒邪、热邪等,要如何使用祛邪药物才可面面俱到地避免各类外邪的入侵呢?仲景认为外邪入侵,首先易袭阳经,如能在阳经将外邪驱散,则邪将不至内侵。故仲景选用长于散太阳之邪的桂枝,擅于散阳明之邪的防风,擅长散少阳之邪的柴胡,共奏散三阳之邪之功,使外入之邪在三阳得以消散。或有问,散太阳之邪功最佳莫过麻黄,为何不用麻黄反选桂枝呢?一者麻黄辛温发散力偏强,本为正虚,若发散太强,则恐汗出太过让表卫更虚;二者外感之邪既有寒邪也有可能有热邪,若外感热邪,用麻黄则稍嫌太燥,而桂枝虽然辛温,但温性较麻黄为弱,且再配合方中麦冬、干地黄等可制其燥性,即便感受热邪也可使用;三者桂枝合方中芍药还可调和营卫,营卫和调,则外邪易散。此仲景用桂枝、防风、柴胡之妙也。


  



此外,由于脾喜燥而恶湿,主消化饮食,若脾胃气虚运化不利,则易生湿积食,故再配伍豆黄卷化湿和中,合方中茯苓共奏消除湿邪之效;麯(即神曲)消食健脾,以消食积。

此外,由于脾喜燥而恶湿,主消化饮食,若脾胃气虚运化不利,则易生湿积食,故再配伍豆黄卷化湿和中,合方中茯苓共奏消除湿邪之效;麯(即神曲)消食健脾,以消食积。


  



用上述药物已可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与病机之正虚感邪已可对应起效,为何还要加桔梗、杏仁、白蔹?历来《金匮要略》教材对此三味药的解释更是模糊不清。其实,在上述药物扶正祛邪基础上,又再加入这三味药,正是体现了张仲景的高明之处。正虚感邪,治当扶正祛邪,一般医生这等道理自不难明,但正虚邪侵还会导致气机的升降出入发生异常,则非中工不能明也。由于正虚邪侵,人体气机必然会发生升降出入的紊乱而加重病情,所以临床上常见一些正气虚的病人兼见腹胀、胁痛等假实症状,所谓“因虚致实”也。因此仲景在方中加入桔梗合柴胡之升,白蔹合杏仁之降,以恢复气机之升降出入,如此才可谓治疗正虚感邪的完整治法,才不会导致“虚不受补”的现象出现。这种先考虑到正虚邪侵会导致气机升降出入发生异常,而加入调理气机之品的治法,正体现了仲景“上工治未病”的思想。


  

如此组方之妙,后世叹为观止。



适宜人群:

《千金要方》用治头目眩晕,心中烦郁,惊悸狂癫诸症。《古今录验》大薯蓣丸则以本方化裁治疗男子五劳七伤,晨夜之喘急,内冷身重,骨节烦疼,腰背僵痛引腹内,羸瘦不得饮食,妇人绝孕,疝瘕诸病。




现代临床本方常用以治疗各种虚弱性疾病而易感外邪者,应用于慢性脾虚胃弱,气血不足兼有风气诸疾,如头晕、目眩、腰酸、背痛、肢冷麻木、产后风湿,或大病后周身疼痛,疲惫无力等症。临证可用本方治疗周期性麻痹、重症肌无力之早期患者。并对产后受风、虚人长期反复感冒,老年体虚等也有疗效。




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乃仲景设立治疗“虚劳风气百疾”的方剂。该方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疗效显著。现代研究已证实,该方能明显增强患者体质,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慢性虚损性疾病。



溯源养生博客:baoshuzhijia.blog.hexun.com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17: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薯蓣丸解秘
薯蓣丸在《金匮要略》中“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的最后一方证。仲景注明“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方药组成:薯蓣三十分 当归桂枝干地黄 神曲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穷 麦门冬 芍药 白术 杏仁各六分 人参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右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初学本方,如堕五里迷雾。方中有桂枝白芍干姜大枣炙草,以为是桂枝汤的变法。有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却没有半夏,以为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法。

有地芍归芎,自然而然的会以四物汤以解之。从理论中绕来绕去的解释本方。但很明显这样解方是不对的。四物乃合世从此方中化裁出。因此就失了些方原本组方之意。

很有意思的,在《千金方》中找到了此方运用更具体方证。原方记载如下:薯蓣丸,治头目眩冒,心中烦郁,惊悸狂癫方。从此书记载中,可以看成是孙氏对此方的具体临床运用,并记录其运用此方的个人的临床具体心得。因此也可以理解为孙氏对此方的进一步理解。从孙氏的记载中,可以找到方证对应的明显痕迹。因此兹此做以下具体的分析。

方中炙草生地阿胶(孙氏改为鹿角霜)麦冬桂枝大枣人参干姜(生姜)取炙甘草之意,治疗心悸。方中少了一味火麻仁,为什么,我们下面会谈到的。要是此方能一下看出此方的小合方,那么对薯蓣丸的理理解基本上就解决了一半的问题了。此即张氏所载之虚劳诸不足。当然包括心悸之病症,而且明确此心悸症候属于虚性,不足之本质。实性的,有余之心悸非其治也。

接下来就是小柴胡汤的变法了。即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干姜,无半夏。用此方治心中烦郁。即少阳病。

接下来就是杏仁茯苓汤。此方在张氏《金匮要略》中治“胸痹,胸满”之症侯。即心中烦郁病症的补充治疗。可补其小柴胡汤去半夏之变法。

接下来的就是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这是张氏“当归芍药散”中四味药,加之杏仁茯苓汤中的茯苓,还差一味泽泻。我们先不要管为何去掉泽泻。先设问一下:为何用当归芍药散呢。张氏的妊娠病中用此方治妊娠腹痛。而与薯蓣丸所主之方证风牛马不相及。经检索才知,唐代王冰撰《元和纪用经》所载,本方原用于养生,能"祛风,补劳,养真阳,退邪热,缓中,安和神志,润泽容色;散寒邪、温瘴、时气。安期先生赐李少君久饵之药,后仲景增减为妇人怀妊腹痛方。"呵呵。也不知此书是王冰从哪里忽悠来的,是他自己弄出来,还是古书传下来的?要是古书传下来,那很可能张氏也是据此书中记载活用当归芍药散。但本方中祛风补劳养真元的功用是不会变的。因此在薯蓣丸中用本方,其方证对就目的就是为了祛风补劳,即张氏所载之“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孙氏所载之“头目眩冒”之症侯。

接下来就比较晕了。桔梗白蔹,山药神曲,防风豆黄卷。这些一连串的没爹没娘依靠的药物。不过张氏在桔梗甘草汤用桔梗治咽痛,在桔梗白散方中用桔梗治寒实结胸病。二味药在二方中的作用自然各不相同,在此就不扩展论及。但为何本方要用桔梗呢?后世论此,大都言及祛风开上焦等依理而论,把桔梗在本方中作用给忽悠没了。细查下《神农本草经》就知道桔梗有治“惊恐悸气”之功用。这跟孙氏所论及本方之方证中“惊悸”是明确对应的。而不是似是而非的祛风呀,散表呀,纯属无稽之谈。因此用薯蓣丸用桔梗易以炙甘草汤方中之火麻仁,以增加方中止惊悸之功用。

接下来轮到了白蔹,这味药苦寒之性,查历代方书,大都用以外科痈疮症治。但用在本方,简直有点莫名其妙。其实《本经》中明确告诉我们治疗“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癫”即风动之像,即本品是上古熄风的上药。故在薯蓣丸中对应“狂癫”之病症。

说到了这里,还剩下山药神曲防风大豆黄卷四味药了。山药这味药甘平,也是本方之君药。呵呵。皇帝呀,重中之重呀。《本经》谓其:“主伤中,补虚”《别录》谓其“头面游风、头风、眼眩”里面的理是什么样子,就不要论了。就是说这个头晕呀,属于虚性的头晕,你就可以用山药治。而且是君药,是极品,至少汉唐时期诸医家实践中得出此经验。防风就更不用说了,《本经》也很明确的告诉我们是治头晕眩的。故山药防风相伍合当归芍药散在薯蓣丸中是针对“头目眩晕”症候的。

剩下神曲大豆黄卷了。大豆黄卷这味药后世温病派常用,用以治渗湿。《本经》谓其治“湿痹”故而理上说也对。而上面在论及当归芍药散时丢了一味药,就是泽泻,也是渗湿的。为什么要易这个大豆黄卷,不懂,还真的不懂了。查下《别录》谓其治“胃气结积”,这样描述真有点象《金匮》中的枳术汤“心下坚”病症。张氏谓其为水气内停而致。故本方之大豆黄卷合神曲也应该是化心下之水气而设。此药对在汉唐时应该也有相应的小方吧。只是我们现在找不到相应的证据而已。从水气的角度论薯蓣丸,方中以杏仁茯苓开上,以大豆黄卷神曲消中,以当归芍药散化下。上中下三焦并治水气而治眩晕。

综上所述,本方乃由炙甘草汤合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合杏仁茯苓汤再加治大豆黄卷神曲化水气,防风山药补虚祛风治头眩,桔梗白蔹止惊悸狂癫。

不堪为一代神方。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09: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煌教授讲解的几张经方8:薯蓣丸

薯蓣丸
  理虚方。

  组成: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蔹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经典方证:
1、虚劳诸不足;
2、风气百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
  经验用量:山药30克、生晒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熟地10克、桂枝10克、麦门冬15克、阿胶10克、柴胡10克、防风10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白蔹5克、神曲10克、大豆黄卷10克、干姜5克、大枣30克。以上药物分煎两次,混合后分4次2日温服。也可按原书剂量做成蜜丸服用。
  体质要求:患者多体形消瘦干瘦,贫血貌,疲惫乏力,头晕眼花,多伴有低热,心悸气短,食欲不振,骨节酸痛,大便易不成形者。脉细弱,舌淡嫩。多见于高龄老人,肿瘤手术化疗以后、胃切除后。

  主治疾病谱
1、恶性肿瘤患者;
2、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慢性胃病;
4、结核病;
5、肌肉萎缩等。

  说明:本方是古代的强壮剂,主治以消瘦、神疲乏力、贫血为特征的疾病。本方需要久服方能取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医养生网 ( 京ICP备09063399号 )

GMT+8, 2024-11-23 18:23 , Processed in 0.06603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