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06|回复: 1

佛道本同源,经典相辉映---天清地宁老师解读《心经》与《清静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30 15: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导读:《心经》与《清静经》同是佛道的上乘妙法,字字珠玑,开示玄妙之门;相互辉映,直指空无之道,带领迷茫众生找回生命本源,解脱颠沛流离。且看听天清地宁老师如何把两部经典解读:</strong></font></p><br/>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太上清静经》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样,都属于上乘经典,共性的特点就是直指宇宙本源的规律。大家知道现在处于万事万物的世界,这是站在形而下的层面讨论的,大家可以看到身体、树木花草、日月星辰,各种各样的差异。各种差异的本源在哪里?无论是身体,机械,都是有生灭,生灭由谁主宰?万事万物从哪里来?有网友问了这个问题。“我想问为什么会有男人女人的区别。”小孩子一来到世界,都会有个疑问,妈妈我从哪里来?为什么我是男孩或女孩?男孩与女孩为何会有差别?这几个看似最简单的问题其实也最深奥。现代生物学很发达,但没有解释人从哪里来,生命的本源在哪里?我们现在只了解到各种生物物种的差异源于DNA的不同,不同生物物种的根源从哪里来,涉及进化问题,从生物学到古生物学,再到天体物理学,到天文学,到整个宇宙学,整个西方科学脉络,从形而上到形而下寻找规律。这种答案,在西方科学界还没有最终答案,肉体由各个器官组成,器官又由各个细胞组成,基因的背后是什么?核糖、核苷酸,这又从哪里来?从最原始的元素氮氢氧来。氮氢氧的不同排列组合形成物种的差异。这就要追溯到物理学,而现在物理学和化学、生物学正在融合,但是融合还有一个本质问题没有回答,用最基本元素还无法合成生命。基因克隆还需要从动物身体找细胞来克隆。说明什么?按照西方的科学体系,用最简单元素无法合成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动物,人和物理世界还有难以跨越的鸿沟。</strong></font></p><br/>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暂时放下这条线索,放下西方的科学路线,回到传统文化去看。《清静经》直指宇宙生成变化的规律。《心经》也如此,直指宇宙人生本源的智慧。“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天地可以站在不同层面来定义,站在地球上,地球之外的宇宙太空是天;以太阳系为地去看,太阳系之外的是天;站在银河系,银河系之外是天。中国的文化是高度抽象的,同一概念可在不同层面去演绎。但无论哪个层次的演绎,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天地从哪里来?谁生育了天地?《清静经》里讲“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天地是有形的,从无形来。无形是什么?这就涉及到道家说的——无极;在佛家语言里,无极就是“空”。“空”和“有”的关系就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无极、太极、五行之间的关系,我之前在书院已经讲过,五行、八卦都是能量场的概念,还没有涉及到有形。五行是宇宙生命的五种状态,是用能的概念演绎的,五行揭示了无形的能量状态转化为有形的物,这种演化就很有意思了。比如说,天上有五大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上也有各种物体,石头对应的是金,水对应的就是水,火就是火。五种东西的源头是什么?源头是气,太极之阴阳二气。土和金没有本质差异,土继续硬化就变石头,就是金,石头一风化就有成土了。金生水,水可以说是金的儿子,金的能量往中心聚敛,聚敛到极点就柔了,成水,物极必反。水至柔至刚,古语说“滴水穿石”,水最柔,反而把最硬的石头滴穿了,柔到极点又至刚了。大家看看八卦里的坎卦,**内阳,内敛而不外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把天的德性给大家演绎了。天生万物,地养万物,天是生的功能,地养,生了万物却不与万物争,生的能量从哪里来?从坎里面的一点真阳来,这点真阳是生养万物的源头,平时涵盖在阴里面。从地面的五行讲到人体五脏的五行——肝心脾肺肾。刚才讲的水里面那点真阳,对应的是肾的元阳之气。生命的驱动力就靠这点元阳,中医里叫元精。元精,是指一种能量状态,整个身体的发育都是这个元精的衍生物,长成整个身体,驱动其发育成熟;等到男女成熟后,元精还负有生殖功能,繁衍后代,子女是元精的衍生物。在有人之前,天地从哪里来?我以前在讲解《天堂游记》这本经书时,已经讲解了这个问题,大家有兴趣可以在网站找找我以前讲课的内容来看。 </strong></font></p><br/>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道家里面讲,道怎样生养万物,无极如何演变成太极再到五行,能量状态从无形的五行再到有形的五行,形而上到形而下转换,有无的转换,其实讲得很清楚了,但是现代科学还没有达到这个层面。《太上清静经》讲,天地都是由道生出来。“大道无情,运行日月”,早上日升起来,晚上月升起来,轮流值班,是谁在推动日月?谁在让他们值班?站在现代科学角度看,日月是没有情感的。但这只是假设而已,如果人跑到日月看呢?现在我们已经有登月飞船,上去后也是用肉眼看到的世界,那么肉眼看不到的世界呢?大道无情,日月背后是什么东西在运转?“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有了天地,有了日月,自然生出万物。那么万物是谁在养?我叫不出名字,姑且称为道,这一段是讲形而上的概念。形而上为体,形而下为用。一个功能,要是不发挥出来,人是无法捉摸的。例如电能,要是没有开发出来大家就感觉不到,但通过电灯、电脑、电视等这些电能的具体应用的器物,我们就知道电能的存在,通过机械的驱动使用出来才知道。我们看不见电能,不代表它不存在,用出来了大家就明白了。这个比方大致能让大家了解道的体和用是相互关联的。形而上为之道,形而下为之器。器,就是有形有质的东西。男人女人不一样,是肉眼看到的差异,其实都是人。人从哪里来?是阴阳二气的交合,相互作用而来。</strong></font></p><br/>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清者上浮,重者下沉。人生出来是道作用的结果,而这种结果有两种表现形式,就是清和浊,动和静,清浊是相对的,动静也是相对的,于是就形成了男女的相对差异。在婴儿时,男婴和女婴,基本是很像的,向前追,在胚胎开始的阶段,几乎没有差别,胚胎慢慢成长,长出了男女生殖器官的不同。长出器之前已经有气存在。胚胎没有形成前是什么?现代科学讲是男女受精卵形成,形成前是什么?站在有形有质的层面,精子卵子都储存在男人女人体内,这是站在器的层面去观察。站在无形的层面看,就是两团气,男人凝聚了更多阳气,男人好动,动的能量谁提供?阴精。女人好静,浓缩更多的是下沉过程的气。男人女人的差异是暂时的,局部的,本源是连续变化的。在男女的相互关系中,各自从对方身上获得了平衡。男人好动,比较理性;女人好静,相对感性一些,两者的角色不能相互取代。比如,一个在外面打拼、表面刚强的男人回到家里,如果此时妻子用细心温柔照顾,这样一种温馨话语,有这种阴柔能量,可以让这个男人恢复精神。男人在外面发泄完的阳气需要阴气去平衡,妻子的温柔言语,充满关爱的行为,让他疲惫的心一下子缓解过来,迅速获得平衡。我们只看到这个妻子很体贴,很舒服,让丈夫感到很温馨,这是肉眼看的见的,说不出是什么原因来。但若跳出器的世界,站在气态身、光态身的角度看,男女其实是阴阳二气相互交融的结果。“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将道的作用形式和结果表现非常提纲挈领地列出来。更本质的一句话“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因为有了男女,就有了后代,有了一个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家庭为基础的各种人和事,形成了社会、国家。如果男女的阴阳二气属于割裂状态,不融合,这个家就支离破碎,万物就生养不出来,或者生出来后很易被毁害。降本流末,把末看清楚,明白其源头在哪里,自然看万事万物的规律也就清楚了。</strong></font></p><br/>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这句话如何理解?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在大山里小溪的源头是从石头缝出来的,石头能生水,石头能聚敛水气,刚流出来的时候是清的,后来随着水流汇聚越来越多,从山上往下流,经过泥巴、落叶就参杂了浊的东西。这个比方是从看得见的层面理解“清者浊之源”。若从人体去看,我们有形的肉体属于浊,是看得见的。浊的源头在哪?中医讲是精气神。道家讲,精从气来,气从神来,神生气,气生精,精又涵盖气,气又涵盖精,精气神其实是一体三面,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象。我们说话做事想问题,很多时候是在调用神光。当我们很投入听一门课,一边听一边思考,碰到有很多问题不容易理解,把过去很多问题翻出来,经过老师的讲解有点豁然开朗,听完后比较累。劳累是因为你的气减少,耗损一部分能量,而豁然开朗是虽然耗损一部分能力,但接通了神这种更高的能量。这其实就是一放一收,一阴一阳。可见,我们学习的过程是神在用,也包含了气和精这两个层面,也即固态身和气态身的动都源于光态身的动。跑步时运动的更多是有形的身体,固态身和气态身在耗损,但跑完步之后的累跟思考完后的累是两种不同层次的累。这就是劳力者和劳心者的差异。农民干完活,吃饭睡觉就可以恢复;但科研工作者、经理老总,研究复杂问题的那种累,不是吃饭睡觉就能迅速恢复的。所以说,神(光态身)的能量级更高,补充神的能量要比补充气态身、固态身的能量更难。如果接受到高能量的神的信息,例如把《道德经》的智慧消化掉,把很多死结打开,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吃了一个大补丸,这种补来自于神补。补了神,人生会快乐很多,抑郁和烦恼得到开解,这样肉体身心,无论气态身和固态身的状态都可以提到更高层次。这就是为何我们要读经书,不仅是精神和心灵的健康,也是关乎身体健康的。我在以前的课讲身心关系时已经详细讲过。</strong></font></p><br/>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再回到讲什么是“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精气神三者,神属于清,精属于浊。神里面再分清浊。我们动了帮助他人的念头属于清,贪色贪钱的念头属于浊。在面相心相群,有些朋友要求看相,我们可以通过神的层面来分析,然后再看他脸上肌肉五官搭配,它们都是神的信息的衍生物,这些信息的不同排列组合就形成不同的脸型特点。心地善良、光明磊落之人,眼神清澈、专注、淡定;而痴迷贪色贪利者,则目光暗淡、呆滞,往里面陷。因此,从眼神、面相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心神的清浊之分。“清者浊之源”,一个正大光明身心清静的人,看私心杂念的人可以看得很清楚,就像天真单纯的小孩子说话很真很直接,经常说出大人难以为对的话,“那个叔叔阿姨很凶”,大人不自觉很尴尬,“那个人的脸怎么阴?是不是有什么东西不得光?”童言无忌。纯净的心就如镜子,可以照出千般污浊之相,看得一清二楚,看到浊之源。人越长大,越累,越违背自己生命本来面目,不像小孩快乐,源于我们远离了清而变得污浊不堪。我常在面相群讲谁贪色,心理有很多心结,更多从眼神中解码出来的,理论依据是《清静经》所讲的“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动,运动,与静相对。现在我们静静坐在房间里听课,可以感觉到我们的地好像是静的,但其实它正以每秒几百米的速度在自转,身体也在动,我们感到的静是相对的。再如平时一入静就感到思绪万千,肢体定了,但是大脑杂念纷飞。这些念头平时被我们的理智掩盖住了,念头动的速度更快。入静时一个一个杂念接着飞,原来都被掩盖在吃饭睡觉里,并非不存在,而是以高速度隐藏了。等到连杂念都非常少,进入到似有似无、空的状态,得了气感,感觉像蚂蚁在爬,再往深一点,身体若有若无,似乎与天地之气融在一起。也就如《金刚经》所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两句话是需要我们在禅定的状态去体会的,体会生命的本源,体会动与静的差异与交融。进入到这种状态才知道何为“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否则,若只停留在哲学概念层面来讨论,是体会不了《金刚经》、《清静经》这种智慧的。我们在入静的不同阶段,就能逐步从形而下有形有质的固态身进入到有形无质或有质无形的气态身,进而到无形无质的的光态身,甚至直达本源的道体。这四个层次的演变恰是佛家讲的色、受、想、行、识,大家可以打开《心经》,首先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状态也就是生命的五种不同状态,源头在哪?就是空。</strong></font></p><br/>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们这个有形的器世界其实是空的运动表现形式,身体是道体的能量存在状态。人的身体又有三种状态中的固态身,肌肉器官神经系统,这些都是“色”。色不异空,这些器其实是空本源能量的源生物。空不异色,即空作为一种抽象存在是在“色”,在器世界得到的具体表象。“色”不是理解为男女之色的色,包括了有形有质的器世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空这种能量的具体衍生物,终归要回归到空的状态。肉体死了之后,会变成枯骨,还原成分子原子,再分解便成了空;空又生出有,精子卵子到受精卵再生人。这个过程其实是能量演变从有形到无形,再从无形到有形转换的过程,就如太极阴阳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去看“受想行识”,“受”是感受,感知系统所发出来的信息。我们举个例子,我若用手指挠一下你的皮肤,你感到痒,首先是你的触觉,依赖于皮肤。若没有色这个层面,没有有形的固态身,就没有痒的感觉,但仅有固态身行不行?不行。还需要心念去分辨,这种感觉叫痒,那种感觉叫疼,这个过程是你的皮肤传感神经系统,把别人挠你的能量经过神经系统到大脑,再靠心念分别出来,分辨这种感觉叫痒。这个过程就是“受”,涵盖了“色”,以色为基础,但跟色又不一样。有痒这种感觉,其实是我先动了念头要挠你,想跟你开玩笑,这是我心念发出的一个信号,而你则通过皮肤接触再到大脑神经分析出我这个心念是什么意义,这个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若我们修行到较高境界,对方只要动一个念头,我们就能感受到。会心一笑,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实就是这个作用,这些能量的接通已经超越了肉体、知觉的障碍。心念动的能量本身是“空’能量的运用,与固态身的运用是不一样的。“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念头动的速度比身体的速度快。现在我们的身体表面是安静的,但五脏六腑的运行是一直在动的,当入静感受到有气,呼吸似乎不存在,念头似有似无的时候,就知道肉体是念头连续变化形成的一个感受。我曾经讲过一个案例,在心理学实验,把一个死刑犯的眼睛蒙上,在他的手轻轻划一刀,然后打开水龙头模仿血流往下滴的声音,告诉他“我们刚才在你动脉割了一刀,现在血正在一滴一滴地流”,两个小时后,他就真的死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触觉“受”,接受的信号是划了一刀,实际没有割到大动脉,但他心里在暗示自己在滴血,通过水龙头的水滴传到大脑形成一种幻觉,就变成真的,心念不断告诉自己,生命在走向死亡。整个过程只有心念在动,这样的心理暗示,涉及到“想”“行”,“行”是宇宙、身体运行的一种本能,这种快速运动很难被我们感知到。现在我们表面安静,身体的还在按一定程序在运动,这个就是“行”,其功能也是源于“空”,或者道家所讲的“道”。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涵盖了整个宇宙的万物不同的运动变化。刚才中医群一网友说,“要生存,就会有想法,既然有想法,那又怎么做到清心呢?四大皆空的人也会有想法?”,这是对“空”误解,空不是说什么都没有,佛家讲“真空生万有”。若了解物理学的知识就知道,微观粒子怎么冒出来的?分子里面有原子,有核,还有中子,再微观到夸克层面的各种子,佛家讲这些都是从都是“空”冒出来,不是讲啥都没有。</strong></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因此,也可以说“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触觉的过程也是空的一种作用形式,想和行也是。只是这种行运动的速度太快了,以至于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现在感受不到五脏六腑的气血如何运动,但入静的话能感觉到。静到若有若无的时候(告诉大家我的一个经历),只要动一个念头,发出去之后可以百发百中的。有一次早晨入静到一定时间,我想看看几点了,我刚冒出一个念头6点55分,马上看表,果然是6点55分,这就是直觉,非常准确。长期修定入静到了比较高的层次就有这种本能。佛家讲“定中生慧”,就是在入定、静的时候不断逼近动,看清动的真相,当念头都不生起时,就无限接近空。空能生出万有,在空的状态发出的念头能量是很强的,很准确,相当于激光,它能使不同光子向同一方向形成高速运动,运行的速度和能量都很高。我们入静入定的过程,就是形成高能量的光的过程,但是这种光可以比一般激光更快,传播的速度更高。当修定到了直觉功能很强时,即使相隔几千公里,都可以相互感应彼此的想法。比如说有哪位朋友跟我的气场比较步调一致,我想告诉他在将来某个时间告诉他一件事,结果他就不知不觉地在那个时间点主动跟我联系。最近我也跟一个网友体验过这种步调一致,彼此的心念接通了。我们没有通过手机电话,但为何能够双方彼此接通?接通是由于内心相对处于静的高度敏感的状态,心灵就有所感应,有所感有所应,也是空的一种作用形式。所以,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这个过程就是生命感应的过程。“人能长清静,天地悉皆归”,如果我们能长期处于入静,就能感到天地跟自己身体都是一团东西,一体的,这团东西,姑且叫道、空。关于“定”和“静”,我在上周讲《灵宝定观经》时讲过。</strong></font></p><br/>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空能生万有,比如刚才说念头一动,对方有了感应,就行动同步了。心念的动是想、识。身体本能的无意识就是行。刚才死刑犯的例子,就是由“想”深入到“形”,不断暗示就成真了,影响到有形的躯体。所以我们长成不同模样,是心念不断强化的结果,念头的本源是识。控制一个人长成什么样子,比如出生就少了胳膊,长兔唇,佛家讲源于“识”。现代生物学讲是基因导致身体的缺损,但生物学没有解释为什么他的基因就突变了,别人的基因是正常的?科学将这叫概率。那为何这一概率偏偏发生在你身上呢?发生在你身上就是百分之百,现代科学解释不了,它对生命的认识停留在肤浅的有形有质的层面,没法看到无形的信息能量跟有形的器是如何转换的。为什么说佛学道学是大智慧?因为它们揭示了现代科学还未探析到的生命本源的内容。接触佛学,就知道三世因果是站在识的层面考虑问题的。识涉及到生命源程序和密码的问题,属于宇宙生命更深层次的概念。大家接触过电脑就知道,word程序背后都是基于windows平台,而windows本身是操作程序,基于源代码,储存在注册表,最后是0101这种基本的二进制代码,也即太极阴阳。正常运行的一台电脑,信息是正确的,若受病毒感染,文档打不开,windows平台出了问题,DOS系统可能管用,若DOS也不管用了,那就要更改源代码,需要重装了。重装都不管用的话,这病毒就太厉害了,阴阳颠倒了,整个源程序都要换掉了。病毒入侵的不同程度影响电脑不同程度的障碍。</strong></font></p><br/>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有些人外表看起来很健康,但心里藏着很多见不得阳光的垃圾,形成阴性性格,长期作用于肉体,使得肉体出现这样那样的特征,在声音、面相、言行中表现出来。因此,通过面相可以知道你的心理,从意识心理再到无意识心理,从这一生的信息追溯到前一生的信息,这是一层层往下剥的过程,也即《心经》所讲的色受想行识这些不同层面。为什么高层次的看相能够看到一个人与生带来的信息?中医讲气质之性,深层就是过去那么多代形成的生命信息。佛家讲,这叫“阿赖耶识”,是根本识,不随生死而消失。这也是现代科学所讲的,信息和能量不可分,是没有生灭的,物质有生灭,信息能量只会在不同的储存形式中转变。身为男人,带着更多阳的信息,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女人表面是阴,里面是阳,容易在心里面波动。女人表面安静,但内心很多情感在波动。所以,女子修行最大的难处是情意缠绵。男性修行最大的关口是色,男属阳,欲望老在外面动。女子是静中带动,心里面情丝缠绕,那种幻想、情感的期待动得很快。修行中斩断情丝靠什么?靠定力和慧力。读了《清静经》、《心经》会豁然开朗,女性就不会那么缠绵,男性会把燥火化掉,恢复到澄明状态,不容易受燥火牵制。所以“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回到天地生成的源头,这样生命体验,难道不就是天地万物与你为一吗?孟子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则塞于天地之间”,生命的体验要由静到定,由浅层的定再到深层次的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把生命不同层次及其联系讲清楚,语言非常精炼,需要我们在入静中一层层地逐步体验。《清静经》和《心经》二者是相互融合的,佛家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心经》,用道家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清静经》。这两部经是给上等根器的高智慧人去读的,中下等一点根器的可能读不懂。有些同学问我老师这部经怎么解?我说你要读懂这部经需要的知识面太广了,而且不仅是懂,还要实实在在地践行,站桩打坐,不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体会到色受想行识的变化,更不能体会到什么是“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也就是流行语说的一点feel都没有。你自己一团云雾,搞不懂经里说什么,又不去践行,怎么能解呢?若真正亲修实证会发现,这些经书的确字字珠玑,直指生命本源的规律。</strong></font></p><br/>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这句话揭示了烦恼众生为何还流浪生死,做不到怡然自在,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就是因为我们的神由清变浊了,心由静变得躁动不安,变得昏沉污浊了,心便躁动了,从而生出了色受想行识,也就停留于最表层的器世界打转了。我经常跟大家开玩笑,你就是在肉团打转了,彻头彻尾的饮食男女,少了一顿或者少点男女之事就躁动不安,对生命的理解和体验的层次是很低很低的,像动物一样被无明的本能驱动,但这种本能并非源头能量,只是能量的具体表象,而这种表象是一种不是原本的、正道的,而是歪道。有正就有邪,有光明就有黑暗,正与邪,光明与黑暗,佛与众生,仙人与凡夫都是一体两面,都是空、道的不同存在形式。所以说,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我们能否突破凡人的燥火,跨越本能驱动,在于能否凭着你对生命智慧的追求,用慧力斩断情丝,控制好被燥火约束的冲动,把冲动转为参悟生命本源的能量。这就需要我们在修行中一层一层去探索。佛家讲修行先从修普提心、慈悲心开始。饮食男女的的本能首先是吃喝,若“闻其声,不能吃其肉”,当你想吃肉时,听到动物的声音,能想到它们都是活灵活现的生命,不能因为我暂时想吃,把它给宰割了,这样一种仁慈之心本身是对生理欲望的约束和反思。我以前讲过人为何应该吃素不吃肉。因为我们都是吃五谷的俗人,五谷杂粮就是大自然配给六道中人道的食物,谷物跟人的信息能量是匹配的,吃肉多了,生命能量就降级了。吃肉多的人容易躁动不安,容易被欲望牵着走,好争好斗,性欲过分膨胀,为什么?动物的理性比较低,受较低级的能量信息操纵,为什么人能管住动物,而动物管不了人?其实就是不同生命级别的区别。吃肉多了容易变成动物一样血腥残暴,缺乏理性。大家不要简单从形而下的营养层面去看,天地有更高能量更高的营养,为何我们要吸收比人类还更低级的能量?植物吸收天地能量的机制其实是很奥妙的,把大自然中的阳光雨露转化为能量。修佛修道修得比较好的人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从吃素开始慢慢减少食量,难道他们不饿吗?是因为身心清静了,身体的正气与天地正气交换渠道打通了,把一般吃肉的俗人不能吸收的能量都吸收进去了,整个身心与宇宙能量的交换系统与贪吃荤腥的人不一样。人家为什么对食欲越来越淡薄?吃素的人,内心清静的人,头脑会越来越清晰敏捷,吃肉多的人大脑容易昏沉,躁火多。这些也是大家在修佛修道时必须要搞清楚,要去问自己,这一生到底是要将生命往更高层次推进,还是往低层次、动物层次走?这个就是个人选择了,我们若缺乏智慧就看不到宇宙中不同生命层次的规律,也不明白它们之间的转换,只能受本能驱使了。人来到这个世界,其实已经带有杂质,佛家讲的六道里面有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不同层次的道反映不同的生命能量级别,天道比阿修罗道高,阿修罗道又比人道高。但高与低是相对的,只是能量信息的作用不一样,越高你的自控能力就越高,自由度越高;越低,自控能力就越差,到了地狱自己就没有自主权了。姑且不讲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几道,大家对比一下人道和畜牲道,一只鸡、一只狗活动范围很有限,但比蚂蚁的活动范围要稍宽一点,就反映了鸡狗比蚂蚁的能量级和自由度要高。人比鸡狗活动范围要更大,自由度更高。假定做了一头猪或一只鸡,出生的一刹那决定了其自由度。公鸡姑且还能报晓打鸣,母鸡能下蛋;而猪生来只会吃,啥事不做,只能被人吃了,人给了它吃的,最后它被人吃了,也是一种因果,民间这些说法反映很多规律。猪光接纳人的食物而不贡献,啥都不贡献只能把自己一身肉贡献出来被人吃了。当然,我的意思不是叫大家要去吃猪肉,这不最近就出来猪流感了吗?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让大家从人和动物能量的差异,参悟一些东西。再看人间,有些人特别贪色,晚上没事干就去酒吧或一些色情场所娱乐,因为他的生活很空虚无聊,上网就看美女看色情片,他的生命系统是非常狭窄的,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而有家庭责任感有事业心的人,晚上会陪陪家人,跟配偶交流,跟孩子们讨论时事政治,他的心灵世界要比那些一到晚上就纵情声色的人宽广。又如科学家和修行的人,跟我们一般俗人不一样,晚上有空继续研究课题,或者读道经佛经,了解茫茫宇宙的变化规律。科学家与修行人的生活在普通人看来是比较单调枯燥的,但心灵是非常丰富的。大家刚开始看经书,有太多专业术语想不通,但经过老师一讲解或许就通了,很有兴趣去了解心理学、天文学、生物学。这一系列学问,其实在其他经书里也是有所涵盖的。道家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天文地理人事都是道的衍生物,光天文就你研究的了,那么多的星座它们跟人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是什么,这里面太多学问太有意思了。下了班之后,研究这些学问会很快乐,因为精神世界打开了,自由度比满脑子淫欲的人要宽。问问自己这一生往哪里走?修道修佛的人真的是傻瓜?还是会享受生命、体验生命更高层次的人?大家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些话参悟一下,马上会豁然开朗。俗人和有志向探索生命大智慧的人有何差别?一个是自控力差,一个是自控力高;一个是被约束在有限的世界里,一个可以体验更广博的世界。</strong></font></p><br/>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这里六欲也就是《心经》所讲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由感觉器官和意念生发出来的欲望,把我们的本心真心扰乱了。眼睛贪色,喜欢看花花世界,耳朵喜欢听靡靡之音,但生命本源的色彩,我们看不到,所以我们得不到清静。《清静经》就告诉我们如何回归本源,看清生命真正的色彩,聆听宇宙真实的声音。这个过程怎么修?“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清静经》里的神与心是不同层次的,神比心的层次要高,心的层次再降级就变情,情往下就变欲,再往下就是气态身和固态身。人的肉体是欲望产生出来的,但又夹杂三身,光态身又夹杂神和心。例如,一个人在专心思考时,认真做论文肯定不会情思缠绵,专心致志时,整个理性思维的活动范围比**层面要宽大。情里又分真情和矫情,专门**别人动*欲之心的人,不断抛媚眼逗人笑就是矫情,**女子的男人那些挑逗的语言也是矫情,是虚假的。为何叫矫情?这些话不真实,跟内心最深处的信息不匹配。热恋中的男人想跟女人发生性关系,然后说一大堆漂亮的话做承诺;女子明知道受骗,但还是爱听。爱听就是贪恋,其源头是情丝,产生的源头是明辨是非的理性之心降级了,理性告诉你他的话里有水分,不是真情是矫情,但你还相信,是情丝把理性给屏蔽了,情迷心窍,结果是“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必一往情深”。你的心本来可以不受伤,但自己犯贱,追求虚幻的东西,这首歌以及其他情歌里面深层的道理还是值得我们咀嚼的,这是情歌的另外一面,所以说事物都有两面性。但痴男怨女一听,还是陷进去了,没有通过歌词来反省。我自己其实不喜好流行歌,但街边小巷时不时飘来一句,歌词就告诉你为何伤心,但唱歌者还是越唱越痛苦,但是越痛苦还得越唱。</strong></font></p><br/>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通过每天读经,能使大家心灵平静下来。我的感悟是若人不能每天接触经典,那么就很容易陷入红尘的是是非非,心里容易躁动。</strong></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那么,读经的力量究竟在哪里?实际上,一般人的理解是读经好比做买卖,譬如::读《金刚经》能积累功德。这是读经的第一个层面,有一定效果的,但是我们要注意不要落入“禅病”。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参阅回家人的《</strong></font><a title="" href="http://www.21ctcm.com.cn/shenxi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99"><u><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学佛者应有的基本信念</strong></font></u></a><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strong></font></p><br/>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第二个层面就是读经给我们开智慧,让我们脑筋开窍。这个观点是读书人看经书的本能反应。通过读经典让自己思考,让自己的视野开阔。回想我自己的读书历程,我感觉读经典能让自己的思维提升很快。读经书如何开智慧?譬如大家刚才读的《</strong></font><a title="" href="http://21ctcm.uueasy.com/read.php?tid=118"><u><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太上清静经</strong></font></u></a><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它的语言很简练。“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你看这几句话所包含的内容,就涉及到现代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现在的学科将人与世界本来完整的系统拆分为不同的部分。但实际上整体世界是由物理、化学等过程混杂在一起的。这样的一个思维看世界是具有局限性的。</strong></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然而,中国人看世界是“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其方法是先把一个“我”分为内外,内是心,外是形,然后由形再往外延伸到“我”以外其他的物。这带给我们另外一种思维方式与思路:以“我”作为坐标原点画一个二维平面,所有的外物都可以在“我”这个坐标系中找到投影。我们将整个世界理解是立体的。我是一个投影,整个宇宙都可以在坐标系中找到投影。假设一个方桌在空间移动,可以在坐标系中找到轨迹。但是有很多信息会被舍弃。假如一个球在空间沿着抛物线移动,在二维平面中的投影会是一条直线,那么圆球等信息将会被忽略。实际上,一个圆球、一个方桌或者是一条棍,在三维时空所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所以中国人的思维很独特,既把整体的信息涵盖了,也不会抽象掉其中细微的信息。中国的思维观点,以我为立足点,对于我的研究有很多层次。虽然以我为坐标点再细分,一个是心,一个是形。前面几讲所提及的“三身”(</strong></font><a title="" href="http://www.21ctcm.com.cn/shenxi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55" target="_blank"><u><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固态身、气态身、光态身</strong></font></u></a><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就是围绕这个坐标原点,给大家再打通思维。“三身”其实是心和形的问题。“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这个形是固态身的层面。若要参悟这句话,就要搞明白肉体与心理的关系。肉体只能存在一段时间,不能永恒。这涉及到物质的生灭问题。物质生灭背后有没有更深层的决定因素呢?这是现代物理学所研究的一个问题,即能量与信息的关系。你现在看到的固态身的“形”只是暂时存在。其实它是由多个层次叠加在一起的。“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心的变化速度更加快。我们在高维度时空,生命相互的传递是不需要说话,都是通过心念相互的感应。“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形与物层面,都是可看,其实这又是由很多不可看、不可触摸的东西组成的。这只能靠心来感受了。但是经书又告诉我们“心无其心”、“三者既悟,唯见于空”,心还是不究竟,还有一个“空”。《太上清静经》这几句话,从一个读书人的角度来说,就可以看到它所揭示的世界观、认识论与实践论是非常广博的。同一件事情,不同思维层次的人来做,方法是不一样的。这是读经的第二个好处,让你看问题的思维豁然开朗。所以说,读经是很有价值的。</strong></font></p><br/>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第三个层面,涉及到修炼的问题。有一个道家的人跟我说,经书是给你“炼”的。譬如说,中学我们学习物理学,最终是让你实践的。我们要到实验室里面做试验,来验证这理论是否正确。若我们不通过实践,这就相当于哲学家,仅仅是思辨,一种思想的游戏。人的烦恼不会因为你是哲学家而消失。我们看经书,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它教你怎样去修炼。我们可以看《清静经》的传承,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们一辈一辈的祖先,很多人都在实践与修行。这不是一个神话传说。我更愿意相信古人经书的东西,佛家讲不打妄语。修行人将精力放在脱离生死轮回,而不会抄袭杜撰。西方没有这样生命奥秘的大智慧,更不会相信人可以“白日飞升”。他一般只会告诉你这只是异端邪说或者神话。若你有兴趣,就好好去研究。</strong></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ff" size="5"><strong>既然大家有缘相聚,那么就相互去交流自己对于经书的一些心得体会。我也是在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与经验。大家可以继续交流!</strong></font></p>
发表于 2009-8-30 17: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p><strong><font color="#ff0000" size="5">不同而同 同而不同 道乃世法 佛摄世出世法 心经乃般若实相 实相唯佛彻证 唯佛能究竟开示</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ff0000" size="5">若以清净经 比心经 则如芥子比之须弥 </font></strong></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医养生网 ( 京ICP备09063399号 )

GMT+8, 2024-11-23 17:47 , Processed in 0.06532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