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钧钧妈

黄庭禅之清静经释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12: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多少圣哲要渡你,说:「人生苦啊」!你偏说:「哪有?我觉得很好呢!」但没人理你时,你却常说:「我最近真是很烦!人生苦啊!烦恼呀!」天天苦闷烦恼,今年如此,明年更是如此,生生世世都是如此。这就是苦海,拔都拔不开,故曰「常沉苦海」。

真道在哪里?物物本具的生生之性,才是真道的所在。天地哪儿都有道,但属于你身中的造化,才是你的真道。有个学生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道在天地!」学生又问哪里还有?「在稊稗里!」稊稗就是小杂粮,不值钱的东西里也有。学生又一直问道在哪里?最后庄子答「在屎尿里!」为什么?屎尿里有没有造化之道?当然也有呀!

天下万物都有道,但你修道不是修那些稊稗、屎尿的造化之道,而是修自己身上的造化之道!你失去的道是你自己的道,不是失去别人的道。失去外面的道都可救,唯有失去自身的大道还不知道要找回时,真是无可救。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16: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章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真常之道:
真常之道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自在,都可以得到本性中生生之益的道。常常有人会以听到某一段演讲一时的感动、或静坐到某一种一时的禅悦为道,或以身体一时的轻妙舒爽为道,或以看到什么光、或看到仙佛、或闻到美妙的檀香、或接到什么特殊灵机为道…,然而这种非比寻常的经验,常在下一刻感受消失时,瞬间消失得荡然无存了。

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是分分秒秒都在的,无法离开一秒钟的,是随时反观都在的,不是忽得忽失的。所以这种以追寻一时特殊感觉为道的人,在事事不如意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连一分钟的清静与自在都遥不可及。这种在某一种条件下才获得清静的道,其实是忽得忽失的道,是忽存忽亡的道,不是「真常之道」。

「真常之道」是不论你在任何的境遇之下,都能够清静、都能够自在、都能解脱的道。真常之道是不论你在何种的环境之下,都能够尽得本性生生之益的道。不论置身于何种的境遇,我们都可以保有对身中实相真知的心法,在各种的境遇、各种的感受中,都能够马上得到宁静跟解脱的。

一个人若是能够具备这种对自性实相真知的心法,不论外境是顺是逆,是住在东方还是西方,是凡间的人或西天的佛,在他们生命中的每一秒钟,他们都可以尽得本性的生生之益,不使他们本性的造化机能有一点点的损伤。

因为这个生生之益就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本性之中,它分分秒秒都实存在,所以叫做「真」,因为不论在什么样境遇之中,他都能够尽得他的生生之益,没有一秒钟是丢失的,所以称为「常」。无时无刻都本着实相的真知,尽得这个本性中的生生之益,这个就是老子所说的「真常之道」。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16: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悟者自得:
「悟」这个字是「吾」「心」。了解自身实相的心法才称为「悟」。而「自得」是一切答案都在自己的身中。所证得的都在自己体内,没有一件是身外的。这两个字明白的指引我们要往内观照,而不是往外寻找,是从本质去体悟,而不是额外获得了什么。

自古至今所有的圣贤仙佛所证所悟,都离不开「本性」两个字,打开五教的经典,他们的共同处就是「本性」这两个字!而迷昧的众生却不断的往外索求,所以老子在清静经即将结束的时候,再一次的叮咛成仙作佛所有的关键就在自己的身中,不在身外,更不在别人的身上,如果我们要修行的话,千万不要再走错了方向,只有往自己的身中去寻找,才能够获得完整的答案。

◎得悟道者:
悟道的人就是能掌握这个内在本性的人,有了这个见地就可以承传圣道了。我们常以为那些具有某些超能力,能够预知未来的人,或是能够洞澈三世因果的人,或是那些能够空中行云、撒豆成兵的人,才是悟道的人。然而试问有这些超能力的人,都是心性无暇的人吗?心性若不能无暇又怎能说悟道呢?
这些虽然都很好,但是成仙作佛所依靠的不是这些,成仙作佛所依靠的只是每个人本性中早就具足的造化之妙而已!因此所谓的悟道,指的是悟透了本性真机的人,悟透无为而无不为的人,而不是那些在旁门左道中有着绚丽成就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16: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常清静矣:
「清静」是不论在动静中都能够静,而一般人以为静就是在遂顺无事、轻松舒畅时才能静,但智者在困苦颠沛中就静了,在烦恼、繁忙多事时就静了,不是等到一身无事的时候才能够静。
中庸:「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意思是说,一个人身处富贵也清静,身处贫贱的时候也清静,置身于夷狄他也清静,身陷患难之中他还是清静。
君子不论身陷在什么样的境遇之中,都不改其清静自在的本色,不改见性的本色。不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之中都能够清静,不是偶然的遂顺的境遇中才获得清静的。这种动静皆静的功夫,这才是永远的清静,故曰「常清静矣」。
记得在前面的文章曾经说过「动者静之基」,这句话已经表明,这个清静是建立在动中的,在奔忙中的,不是那沉空守寂、枯木死灰的静。而这里所说的「常清静矣」,更指出这清静是时时刻刻都清静的,不是忽得忽失、忽存忽亡可以充数的。这个是实相心法中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凡夫及二乘者最常误解的地方。所以老子在清静经中的最后,对这个问题一再一再的反复申论,这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这本清静经经乍看之下文字感觉都极为浅显,但是你若懂得仔细往身内去对照的话,你会发现它的含意真是极为隐微深邃。经典大都有这个特色,经典是专门为那些懂得将文字往内在的本性去对照的人所写的,不是为那些善于说文解字的人写的。所以希望各位在研究五教经典的时候,都能够本着这个「对照本心本性」原则去阅读、去翻译,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直入圣贤心法,悟入言语所不能破的真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医养生网 ( 京ICP备09063399号 )

GMT+8, 2024-12-4 02:06 , Processed in 0.06305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