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39|回复: 0

安顿内心的“十六字心法”(下)— 找到深邃心法的日常入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8 11: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钧钧妈 于 2015-7-18 11:04 编辑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此处两个“惟”是“唯有”的意思。 “精” 是没有杂质,“一”是没有分别。透过返观觉照,渐渐使心中没有杂质,没有分别,唯有精一的实相,这就是惟精惟一。那么“精一的实相”最后剩下什么呢?就是剩下心的本质。而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就是一股清真浩然的气而已!

“厥中”就是最本来的心、最不偏不倚的心、最不贪不嗔的心、最自在天然的心、最至善实相的心。“允执厥中” 就是时时保持着黄庭方寸之地的实相,不论外在环境多么颠沛造次,不论胸中气血多么动荡起伏,都能秉着对气血不分别取舍的正见,还给能量清真的实相与自在流动的空间,不对它有一点好恶分别,那么当下就能获得安宁。能时时允执这样的心,护持这样清真的本质,就叫做“允执厥中”。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的“中”与“和”都是指道心。“中”指的是情绪未发,七情还没有牵制我们的时候,大家都有道心,都有智慧,做任何选择都清清爽爽、明明白白、磊磊落落的,都可以当君子。但是,当我们的好恶心、忌妒心、计较心生出来的时候,我们所学的道德学问就会变得没有力量,正常的思维也会在情绪面前变得苍白无力。这就是人心与道心的差别。

  

那么到底喜怒哀乐可不可以发呢?可以发!“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要情绪起来的时候能切中气机天然的律动,这样就叫做“和”,这个“和”依然是道心,内心感觉非常祥和。

人的情绪上来时,其实就是胸中能量变化的时候。能量的变化好比河里的水,水流到哪段,该快还是该慢,是由河流本身决定的。我们的情绪在发的时候也一样,里面的能量怎样涌动,该多快、多热、多紧、该往哪里去,让能量自己去决定。我们只要轻轻松松地观照着、觉知着,就像旁观者一样,不把能量当情绪,就会意外地发现,即使在盛怒之下,怒依然可以与祥和并存,而且让你感觉到泰和与自在,这就是《中庸》所谓的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怎样才能做到呢?“放开”就做到了!《孟子》中有一句话很贴切: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孟子说一切的学问没有讲别的,只是一个放心而已!当内心有涌动升起时,人们一直想控制这个涌动,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放开这个控制的力量。


什么叫放开?就像手拿着一个重重的菜篮,手指一松开就把它放开了,这就是放开。这在比喻什么呢?就是说,当我们的胸口积郁成一团时,里面有个莫名的、很大的力量在涌动,我们常常惧怕这个涌动,所以就想控制它,想赶快让它平定下来。这像不像一个躁动的小孩?你害怕他的动,用条绳子把他绑起来,可你越绑他,他就越挣扎,所以你永远不得安宁。可是,小孩子动来动去,是很自然的事,任他动动又何妨!

现在,对着胸中潮来潮往的能量涌动,尝试着放开它,让它动,不把能量当情绪,只感受这股能量天然的变化。就这样观照着能量,能量就仿佛天上的云,多翻两圈就归于平顺了,情绪是不会溃堤的。这个持心的办法,被古圣先贤称为性理心法。这个性理心法与现在流行的情绪管理不一样,因为很多心理辅导专家专门要管理情绪,可是我告诉你情绪是无法管的,如果要管,只会累坏专家而已。

随顺能量变化的自然,不把它当情绪才是根本,才是釜底抽薪的解决办法。只有深入到内心的气机能量里面,感受其生灭变化,就像只是看着云、看着水的生灭变化真相一样,不把能量当作情绪,并且把这一心法持守且活用在日常生活的每一时刻,这就是“允执厥中”,就是古圣先贤相续不断的秘传心法之所在。
这一性理心法所指的内心的自在,虽然不易体会,但只要按照古圣先贤提倡的简约办法,不断地去做,就可以逐渐体会到这一心法的深邃,得到极大的好处。现在黄庭禅所提倡的 “宽两秒,心自在”,简单易做,也正是实践“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好办法。透过练习,我们就能自自然然地由粗而精,由杂而一,由好恶的情绪而进入气机的实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医养生网 ( 京ICP备09063399号 )

GMT+8, 2024-11-24 05:11 , Processed in 0.0655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