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72|回复: 2

黄庭禅之井底蛙对话张讲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 11: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我们生活的空间比以前是大多了,但人的心量却越来越小。眼中所及、心中所想都只围绕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这就犹如井底之蛙,困顿而不自觉。这辈子会不会有机会打开视野,跳出井底呢?看到这篇文章时,您其实跟作者一样,机会早就在眼前了。


一、缘起
很久以前看过一则寓言故事,是讲一只生活在井底的青蛙跟一只生活在海边青蛙的对话,故事是这样的:

一只青蛙在井里面出生,这口井就是它全部的世界,它在里面长大,过着平静的生活。有一天,一只在海边长大的青蛙,云游的时候路过井边,井底蛙很高兴来了客人,单调的生活有了新的乐趣。于是极力挽留海边蛙多住几日。

海边蛙却不肯停留。井底蛙说:"我这井里,冬暖夏凉,时常有飞过落下的虫子,让我们两个吃饱都没问题,多安逸啊,你干嘛还要到处跑呢?"
海边蛙说:"我习惯了大海的宽阔,你的井对我来说太小了。"

井底蛙说:"大海有没有我半个井大?"海边蛙说不止。
"有一个井大吗?"井底蛙不相信的问。
"不止。"海边蛙微笑着回答。
难道有两个井大吗?"井底蛙大声叫道。"

不止。"海边蛙依然温和。"
井底蛙瞪大眼睛说不可能,它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地方。于是海边蛙邀请井底蛙一起去海边看看,井底蛙来到海边,看到海实在是大到它无法想象,井底蛙被彻底震撼和臣服,从此,它再也回不去它的井底了。

这则寓言被我稍微改动了一点,原文是井底蛙被大海的宽阔吓死掉了,之所以要修改,是觉得其实井底蛙可以有不同的命运的。以前我从来没觉得这个故事跟我有关系。或者说,自认为虽没有大志向,但也肯定不会是井底蛙。直到开

始学习到圣贤的经典,在黄庭禅的领域中越来越深入,了解了张讲师的愿力后,开始反观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越来越觉得如同这井底蛙一般,很狭窄却又妄自尊大。这个发现,让我有点吃惊,也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判断错误了呢?

一直以来我都走在修行的路上,做了很多行功积德的善事,也有些不错的发心呀,为什么跟圣贤所讲的境界相比,就显得格局很小呢?一时之间找不到差距究竟在哪里,于是我将困惑写下来,在一次有缘见到张讲师时,恳请讲师为我解答。

讲师一如既往耐心而温和地回答着所有的问题,让我的内心不知不觉跟着松弛开阔起来。原来在认知中偏差的部分逐渐瓦解,又开始重新整合,打开新的视野。我终于承认,在没遇到张讲师之前,我的胸怀只有井口那么大的范围,即使是自认为在修行,在行善积德,也还是为了自我的感觉、为自己谋求来世的福报等,私欲与得失挂满于胸中。

看清楚的那一刻,内心有一种甘愿的臣服,承认这个事实不仅没有懊恼,反而充满了希望和欢喜。通往自在解脱的路,虽然古圣先贤早已经为我们指出,但世人却难以真正看清和学懂那艰深难懂的学问。现在,我终于碰到能够用常人懂的方式,传授这学问的人了,仿佛这条解脱的路,终于等来了带领的人,终于等来了指路的灯!

然而,张讲师虽然能够无私地将遗失两千多年的直指人心的学问带回来传授给世人,而世人会真正珍惜吗?怀藏着种种疑虑担心的也是大有人在吧…...在与张讲师的对话中,有种力量一直在冲击我的内心,引发了我很多的反思,我将问答和我的思考写下来,分享给跟我一样,对生活有梦想,对自己有要求,立志想要突破小我,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为众生的解脱立心的人们,愿大家也能早日坚定内心的方向。

问答中的"蛙"就是我,我以井底蛙来命名自己,同样也是激励自己,有朝一日,能跳出井底,跟随张讲师为后世众生去开创更广大的空间。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1: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问答
井底蛙(以下简称"蛙"):请问张讲师,您的理想是什么?您为什么会有此理想?
张讲师(以下简称"讲师"):黄庭禅的理想,就是把什么是真正的修行(可以改变的主轴都不算,要把唯一不变的那个主轴),重新厘清公布于世人。
  
其实这个如果弄得出来的话,也就等于符合了古圣先贤们唯一修行的要诀。这个才是真正不误人的一种事业。这便是黄庭禅的主要理想。   

不只是我以此为理想,古圣先贤的理想一直都是这样,他们终身为此而努力。还有很多古圣先贤不惜放下身段,与旁门左道一再辩驳,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永远不变的修行真理能够显现出来。这个是古圣先贤的脉络一贯相承下来的唯一的一项理想,而不仅是我个人的理想。

怎么样能够让正确而有根本的理念在世界上源远流长呢?怎么能够让似是而非的左道旁门都能够平息下来呢?这是有点道德良心的人都会做的事情。
蛙:这件事情听起来好像挺大的,可想而知也会有一定的难度,那您不畏艰难的做这样的事情,您自己从中能得到什么呢?
讲师:追寻真理的过程,会让自己性命的本质获得很大的提升跟改变,那个才是真正的收获。至于你说去发挥这个理想,自己能从身外获得个什么,这个是没有的。因为最后能够获得的,毕竟是身内事,你身外得到什么,最后都是一场空。或者说这种努力是一种经验、一种过程、一种无形的革命。这革命对天下众生有利,对自己身心性命也有利,因此所有的圣贤都致力于此。而不是因为我去宣杨这个学问,我就能够另外获得什么财富名利,这点倒是没有。

蛙:您对人性怎么看?我觉得现在的人很难专注在一件事上面,长久的去做。周围的诱惑太多,人心容易感动也容易漂移,非常的浮躁。因此我个人对于感化人心的工作觉得没信心。从您的角度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讲师:就是一步一脚印啦,人们有坚固的习性阻挡着,因此古代的禅师他们一辈子也未必能够训练几个真正觉悟的人,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尽力在传承这样有意义的学问,而且确有人能因此受益,并且给予众生正确的指引。成功不必在我,等待它日时机成熟,势必有人能让它开花结果的。

蛙:那您为什么还要坚持走这条感化人心的路呢?

讲师:因为它给人类指引了一个理想、一个希望,让人们知道世上还有真理,世上还有觉者,世上有一个可以行得通的究竟路线,跟着走的人因此得到救赎,而不走的人对他们没有损失。有志之士所要示范的,是这个学问,古圣先贤一直坚持的这个脉络、这个真理是存在的!让人们知道性理心法是存在的东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至于自己能够收获多少,那个是其次。重要的是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奠定自己性命的本质的正确方向,这个才是自我的一个真正价值所在的地方。
世人能够看清多少?总之肤浅、浮华的学问多了,让世人看得眼花燎乱,学了很多、学了很久之后,人们最终还是觉得缺少个东西,对吧!很多人都一直在找,就是找不到究竟的真理在哪!为什么社会上的课程这么丰富蓬勃?是因为大家都在找,找了半天还是在找,那也就表示他们根本没找到,或是根本认不清楚。
你看古代的高僧大德,禅师,他开悟之后他还跑不跑?还要不要到处去上别的课程?哪有这种禅师?那些跑跑居士肯定没抓到根,才需要不断地奔忙!那么最有价值的事情是,你怎么样示范出唯一究竟的根本所在?那才是众生所需要的!至于蒙昧的众生能不能识得透,没办法每个人都看得懂的,孟子说「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你只是站在这个真理上,不断宣讲内在的真理,直接站在这个根本的高度上,看得懂的自己会过来,而不能为了哗众取宠,降低这学问的格调与要求,这样一来人虽然多了,但却是乌合之众,没一个真修实炼的。我也只能这样想,尽力地做,尽力而为,一步一脚印,不敢奢求追求者会有多少。
蛙:我理解的是,您现在做这件事情的焦点其实不在于现在的人心、人性怎么样,而是无论人心怎样,您只是要弘扬一个众生解脱的希望,对吗?
讲师:应该是说,别的好事情都已经有人办了,唯一最重要的事情却没人办,因为连最热衷于做好事的人也不一定看得清自身性命的真理,因此这学问常常失传,那我们就来办办这件事情,这件隐微难懂的事,因为这是众生们解脱自身性命的唯一的正确方向跟希望!

蛙:那是不是我们也要来发心,传扬这门绝学呢?

讲师:当然很好,但跟随对自身内在的性理心法已有觉悟的人,这样去做意义才大。如果你看不到对自身性理心法有觉悟的人,你自己也没有觉悟,你只是对弘扬古圣先贤的学问有兴趣,这时就毫无方向,所作的努力也就变成得没有意义了。
因此,最主要的收获是来自于,你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你自己的性命有所觉悟,有所开悟。之后你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想要不断地往前去推广它?那是因为你不去做的话,你觉得很对不起自己呀!你也对不起世人呀!就好像说,你今天拥有一个生命中最好的东西,你自然就会很想告诉所有的人,让他们也能在自身中获得。这个只是一种基本的本能的冲动,倒也谈不上是种伟大的愿望。所有觉悟自身真相的人都会这样做!不为任何名利目的的。

蛙:也就是说之前会对人性觉得没信心,是因为自己在做事的时候只是凭一时的激情,一时的冲动去做,而不是内在觉悟之后升起的正知正见,因此慢慢就没了力量。是这样的吗?

讲师:这东西好就好在根本上,那么对根本有所掌握的人,得失已经无挂于胸了嘛。好东西总是希望让朋友,让大家知道。最大的快乐就是去让人家了解这个真知、这个自身中的真理,因此说穿了,宣扬这学问就是在做一件会让自己及别人快乐的事情啦。很多人做一个事情没信心,做一半停了,是因为他本来很快乐地做,做到后来发现不快乐了。那也就表示他对内在的那份快乐是无法掌握的。他掌握不住,正是因为他没悟透那个根本。常人放弃一个东西,其实并非外在的事情多么的困难,说穿了其实是情绪把他打败了而已。为什么孔孟在那么困苦的境遇下可以一直往前?因为他们有了性理心法的法宝,不会被自身的情绪给打败的。常常放弃的人,正是少了这个根本……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1: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省思
   我渐渐开始明白,有时候虽然觉得利益众生的事是好的,是应该要去做的,但总是只能持续一段时间,当看到很多人学完后只是激动几天,然后因为没有持续的练习,就又回到原来烦恼纠葛的生活模式中,就很怀疑自己做这件事的价值,开始有不快乐的情绪,并开始攀附上对人性失望的声音。我认为这些都是因为别人的原因造成的,并不是我的问题,人心如此,大势如此,我还能改变什么呢?还是躲回家里,不要做花了精力又没有价值的事了吧。
   
论语中,举例了很多饱读诗书而隐居山林的隐士,他们通常都是不为名利折腰,才华横溢又清高无比。孔子在那个年代汲汲奔忙于各个国家,寻求明君想将大道弘扬以利众生,却多次被这些隐士们嘲笑,论语中有一段很好的描述了这位圣人昔日传道坎坷而被人嘲讽的场景: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一听就知道是位隐居的高人在讽刺他,马上下车,想跟他谈谈,想邀请这些饱学之士出来共同救世,不能因为爱惜自己的羽毛而置天下苍生于不顾,也不因时局动荡就放弃努力。学问不是为了装点自己名声的…那人却赶快避开,连谈话的机会都不给孔子!
   
这段描述中孔子的境遇似乎是令人辛酸的,而孔子的一生类似遭遇颇多,却丝毫没有退转他济世渡人的情怀和传播真理的脚步,正是这样,才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千古受益的经典。圣人用身教传达真理,以及当真正走在正确的路上时,个人得失无挂碍于胸的伟大境界。
    从触碰到黄庭禅的那一刻起,就好像是被张讲师带到了海边,接触过圣贤们性理心海的宽阔之后,我就再也回不去井底了。内心对圣贤学问无比向往,也对张讲师深深地敬佩。但至于是否要跟着他在大海中去冲浪?我很犹豫,内心不怎么坚定。因为我对于自己的感觉还是那么看重,很怀疑是不是一段时间后,我又会失去新鲜感,又会开始诸多的挑剔、疑惑和失望?
  
  这篇文章写写停停,持续了大半年才完成,是因为讲师当时虽然把道理讲明了,但那是他的感受,我只是在理论上了解了,自己却还没在内心体会到那种感觉,所以一时之间很难有坚定的发心,练习时,自己常常被习性困扰,然后再在经典的指引下重回主轴,就这样反反复复中缓慢前行。
   
生活中不断有各种功课来到眼前,让我不得不面对,穿插用过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最终能消除内心烦恼感觉的,还是在看清楚所有的烦恼都源自于在心头气血上攀附了声音和影像,我一次次的地练习,观照气血实相、看清每个浪头、迎着它去敞开,然后重新立志。在自身中印证了这是解脱烦恼唯一能走通的一条路。如果我不踏实的这样去练习,就会一直在原地打转,也许有些理论和技巧会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永远都解决不了问题带来的情绪冲击,它们会在各种事件中一次次上来,周而复始,永不停止。
   
这些体验让我深刻地领悟到,真正能够有缘修行和利益众生,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跟随一位觉者,他能在你力量不够的时候,在你摇摆不定的时候拉你一把,让你能持续前进;第二就是要坚持练习,只有练到自己内在有了真实的觉悟,愿力才会自然升起,这样的愿力才会长久和远大。这两方面是一般人修行必须具备的条件。俗语说:佛渡有缘人,我们是不是这个有缘人,就要看着身边这两个条件是否能够具足!
   
不要凭借一时冲动就发心发愿的,因为那里面往往包含着很多的个人感受和得失,即使抛弃了名利,也还是会想证明自己付出有所成效,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要得到被肯定的、被尊重的感觉……讲师说过,如果一个人自己内心的灵台还没打扫干净,就急于去行功立德是很危险的事情,这句话我终于从自身的问题中看到了,之前焦点都在自己的感觉上打转,这就属于灵台没有打扫干净,已经偏离了圣贤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宗旨(从没有经典说过为自己的价值感而付出的哦~)
   
课堂中,张讲师曾经讲过:"要改变这个世界,污秽的不是世界,而是你的内心。"这句无数次地从耳边飘过的话,在此刻清楚地浮现出来。看清楚自己的心,是否充满了私欲,有没有吝啬于对别人一点点的付出?有没有执着于行功积德的念头?能不能够持久地在自身练习,让自己的内心先开始改变呢?感化人心的工作,圣人们从来只是一步一脚印,尽力而为。如此的平实而已!
   
人生的结局如何,在于心所选择的方向。迷昧的众生,常常找到了方向,又迷失方向,只是老天如此慈悲,我们如此幸运,每到碰壁后再回头时,始终都有一位觉者,如那海上的灯塔一样,开阔明亮地为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的众生指引着方向,从来不曾有所改变……但愿我跟随这灯塔指明的方向,纵使风浪再大,考验再多,我都能紧紧握持,不再迷失……从此翻开人生新的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医养生网 ( 京ICP备09063399号 )

GMT+8, 2024-11-23 18:24 , Processed in 0.0698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