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26|回复: 0

晴耕雨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3 18: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晴耕雨读
晴耕雨读是旧时田园文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年轻时我一直认为那是一种不求上进的消极状态。进入中年以后,认识发生了变化,我开始向往这种生活。
先前参与封龙山的旅游开发,后来又与五台和尚合伙在双龙山筹建寺庙,动力之一就是要找一个去处,在山脚下,或是寺庙旁,盖几间土屋,室内明亮宽敞,木制书架上摆满自己喜欢的书,宽大的书案上文房四宝一应俱全,竹制躺椅放在窗前,既可咬文嚼字,又可闭目养神。房前屋后栽几棵果树,树下置一石桌、三五石凳,朋友来了或饮茗聊天,或对弈手谈。再种几畦蔬菜,无公害,纯绿色,自给自足,或自食有余,施与寺庙,也好时常蹭顿斋饭。晴天啊,我就爬爬山,浇浇树,弄弄菜地。雨天啊,我就闭门读书,或学学书法,笔走龙蛇,或听木鱼声脆,金罄悠扬。我的身份呢,既不是真正的农夫,又不是吃斋念佛的出家人,也不是货真价实的书生,既不完全在世间,也不完全在出世间,非僧非道,非士非学,半耕半读,半俗半仙,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桃花源里。
封龙山旅游开发和双龙山寺庙项目相继失败,为无极“神禾”的诞生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把我的田园梦带到了这里。里城道虽无山水禅林,但也是一个圆梦的地方。境由心造,你把周围的人都看成天使,把树木庄稼都看成菩提,那你就生活在天堂里。换句话说,你把你的所在当成仙境,那你就是个活神仙。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荒村旷野与山林古刹各有特色,均不乏自然之美,我们都可以享受自然,品味晴耕雨读的乐趣。
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意思是说,所学的科目是有限的,若从学习的意义来说,片刻也不能停止。这样做了,就是个堂堂正正的人;不这样做,就与禽兽无异。
我把读书当作终生的事情,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我读了九年书,少不更事,读书具有盲目性。进入社会后我把读书当作谋生的手段,下功夫学习,被认为是所谓的“笔杆子”,实则就是一个“材料匠”,为领导写些时政官文,并籍此转为商品粮。从农业户口到城镇户口的身份转变,我用了十二年的时间。这期间读书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现在商品粮已无用处,为谋生而养成的读书习惯,却使我受用终生。而现在的读书,已经成为一种修身怡性的乐趣,而乐趣是读书的最大动力,因此具有自觉性。
我在努力做一个读书人。我说的读书人不是“过去式”,不是曾经读过书的人,而是“现在式”,正在不断读书的人。
读书是静心祛燥、养心养生的好方法。忙了一天,顺心的不顺心的,高兴的不高兴的,完成的未完成的,只要没有太急的事儿,就把工作放下,转换成一种读书状态,身心完全放松,进入书里的世界,或随孔子周游列国,或随老子出关西游,或随庄子“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晴耕雨读是一种境界,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享受。耕不是为了利,读也不是为了名,祛除了功利化,是世间人追求的一种出世的生活。对于我来说,晴耕雨读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就是一种习惯,甚至有时只是一种消遣,或者有时仅作为一种催眠的方法。
结合“神禾”的实际情况,我把“晴耕雨读”变为“昼工夜读”、“忙工闲读”、“困睡醒读”等多种读书方式。
有时也写些东西,主要是散文和杂文,把现实生活中一些感悟写出来。这个写作本身就很有吸引力,这是与心对话,使灵魂得到净化,使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读读书,写点东西,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我觉得这种生活状态很适合老年人,起码很适合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医养生网 ( 京ICP备09063399号 )

GMT+8, 2024-11-21 18:59 , Processed in 0.06794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