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养生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185|回复: 3

我的养生调理兼四圣学习记录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2 10: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indlily 于 2011-6-12 10:26 编辑

从三七养生到一元堂、大医养生,感觉看得虽多但很多东西无法融合贯通,关键时刻总用不上。现在有幸报了孙老师的四圣班,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上自己的学习实践,从解决自己的问题开始,逐渐能够真正应用中医帮助亲人和周围的其他的人。现开一贴,以记录自己的养生调理过程。
     我小的时候经常发脾胃病,三天两头腹痛,吃得稍杂就腹涨不消化,小的时候能吃但营养情况并不好,青春期后开始脸狂冒油,满脸长痘,战痘十几二十年,毫无效果。那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体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清凉泄火的药吃了不少,结果可想而知。08年剖腹产后,身体更虚,那年夏天几次中暑(中午酷热还要开车回家喂奶),因为身体虚,更容易出汗,回家就直接站空调下吹冷气吹风扇。结果是体内寒湿更甚,终于爆发大面积湿疹(胸、腹、大腿正面、手肘窝、手背),饭后不久即拉肚子。那时仍然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觉得身体好重人好累(寒湿已极,脾不运化)。转机从09年一次孩子发烧开始,因为孩子的病开始在网上大量浏览中医方面的信息,终于有缘到了三七网,后来再从三七到一元堂、大医论坛。这个时候开始接触正面的中医知识,终于知道自己的身体一直受寒凉所害。于是开始每天喝姜枣汤,喝了大半年,感觉变化十分明显。首先是脸上的痘大大少了,人也感觉身体轻松,体质增强不少,寒热变化的时候不容易发病了,夏天身体上的湿疹也不怎么发了,只是手背和右脚小指缝还经常发痒脱皮。
     到今年春后,感觉喉咙里的痰又盛了起来(这期间因为早上的时间不够,已经停止姜枣汤一段时间),六月开始服用三天大剂量姜枣汤,第一次喝下后马上感觉恶心,同时嘴里大量分泌唾液,接着把喝下的姜汤全都呕了出来,同时带出一大口白粘痰,之后喉咙感觉舒服了很多。
     6月6日端午,天气炎热,下午带孩子去海边玩水,玩到太阳下山,那天正好月经来,可能受了点寒,第二天开始觉得喉咙发涩发痒,接着开始咳嗽,喉咙感觉肿痛。这几日在看四圣心源,于是找到“七窍解”,看了咽喉一节,其中有甘草桔梗射干汤,这个方在春节妈妈喉咙痛的时候曾用过,效果挺好。于是服了一剂。感觉喉咙不那么肿痛了。但是10号开始觉得前额有点晕痛,感冒的症状开始明显了。昨天看到“六气解”,今天早上又找到“杂病解上”咳嗽根源一节,认识到咳嗽是由于脾胃寒湿,胃土上逆,导致肺金无法收敛。早上就照姜苓五味细辛汤加生姜一小块煎来喝了,后面再观察效果。
    姜苓五味细辛汤:茯苓10,甘草6,干姜10,半夏10,细辛10,五味子3  。这次因为家里没有生甘草,就用灸甘草。
 楼主| 发表于 2011-6-18 07: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的方子服了两剂,喉咙基本不痛了,但是说话的时候还是感觉想咳。最近同事咳嗽的人也不少,儿子班里的小朋友和楼里的小妹妹也扁桃体发炎了,都去医院打消炎针。儿子呢可能是周末出去玩的时候淋到雨,周一下午幼儿园回来后就发现浑身发热,但是精神还满好,当晚继续无汗高烧,半夜里量39.3度,第二天稍降,但估计还在38度多。接触中医养生理念多了,现在碰上孩子发烧真的很淡定。尤其是孩子发烧期间精神都很好,简直看不出生病的样子,这样我就没想着去干预了。到周三已经不烧了,但是出现了上身痒的症状,吃饭的时候说嘴痛,三岁多的孩子没法表达清楚,于是询问他是吞下的时候痛还是嚼的时候痛,答吞的时候痛,看来儿子也扁桃体发炎了?!身痒和咽痛是目前的主要症状。
自己分析了下:儿子的舌苔白腻,还是中有寒湿,而身痒应该是表寒未清,阳气郁在表发不出来导致,原以为儿子这次的发烧是幼儿急疹,结果烧退疹却没有发出来,看来不是。咽痛应是中焦寒湿相火降不下去。昨晚看了三七网的三之气参考方,忽然想到,儿子和我自己、周围的同事、幼儿园小朋友应该是感三之气而发的咽喉疾病。泡服的药量不大,于是大起胆子来了,打算给孩子用一下参考方看看,结合孩子身痒症状和前面淋到雨的经历,自作主张加了桂枝麻黄和杏仁各两克,取桂枝麻黄各半汤之意,今天早上泡水给孩子饭后喝了。
   喝完就把儿子送去幼儿园了,结果到10点多儿子班里的老师打电话来说孩子突然吐了,早上吃的东西一点没消化。要我接孩子回家去。于是赶紧给婆婆打电话让她把孩子先接回家。到11点老师又打来电话问有没人去接,原来婆婆还没到,幼儿园开始吃午餐,儿子因为刚才吐光了很想吃,结果刚吃了几口白粥又吐了,这回老师吓着了,赶紧送儿子到医务室去了。
   等我中午下班赶回家,小人精神好着呢,开心的跟我汇报“今天在幼儿园吐了”。中午奶奶做了鱼汤面,孩子吃了小半碗,后来看上他奶奶的清面,硬抢去吃了。看来经过上午的呕吐,儿子的胃口重新打开了。
   还是困惑今天给儿子的方有没有问题,呕吐是如何引起的?应该是吃药的反应,可是方里不是有生姜半夏这些降逆止呕的药吗?
      总结这次孩子的病,我的判断是内有积食,外感风寒,兼感应大气燥热之气。
   用的方子是三之气参考方加桂枝麻黄各半汤:柴胡4,黄芩2,半夏2,干姜2,枳实2,大黄1,白芍3,生姜三片,大枣两个掰开,桂枝2,麻黄2,杏仁2.。不知道对不对,欢迎坛里的同学们来拍砖,帮我分析分析。
 楼主| 发表于 2011-6-18 16: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孩子吃早饭时还说嘴痛,其余没有不适的症状,但是闻到有点口气,小便还是偏黄。今天没给他喝什么汤了。
但是我自己出现了发烧的症状。早上起来后就感觉人疲累思睡,同时嗓子又有点堵,被一层粘痰糊住了。整个上午不停的清嗓子咳嗽,都无法摆脱那口痰。上午阳阳有两节早教课,上完课又去餐厅吃了面,回到家感觉整个人像要虚脱了。头晕,浑身酸软沉重无力,腰背酸痛。午睡时量了下体温,38.5度了,全身热。前几天阳阳发烧温度比这还高,精神都满好,我却出现如此不适症状。应该是孩子身体无大淤滞,而我则素体寒湿重的原因吧。
   思量对策,还是决定用三之气参考方试试。
   三七网三之气参考方:
  “近期发热提示之辛卯年三之气参考方
近期发热或诸多火气炎上症状(如口疮、咽痛、头痛、腹痛、呕吐等等)不退者,可试试“三之气参考方”:

三之气(小满5月21日-大暑7月23日):主气少阳相火,客气阳明燥金。燥气下临,木气受制,“凄沧数至,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掉振鼓慄,筋痿不能久立”。相火上冲,燥邪下乘,“燥极而泽,民病寒热”。上宜苦,下宜辛,可分阴阳体质以柴胡桂枝汤、大柴胡汤之辈调之。

三之气参考方:
柴胡4,黄芩2,半夏2,干姜2,枳实2,大黄1,白芍3,生姜三片,大枣两个掰开
开水泡服,早七时,下午四时,晚睡前服。一剂。不好再服一剂。见好就收,不必服完。 ”
    同时煮薏米赤豆水当水喝。

    刚报学习班就出了这么多案例来实践,运气可真好!这次好了可要开始喝老师的夏季养生汤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6-19 08: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下午四点多泡了参考方,喝完仍旧去躺着休息,半小时后突然感觉左鼻孔有股气升上来,晕账的脑袋一下清醒很多,同时腰背酸账的感觉也减轻了。当时暗喜,这么神效!但马上我犯了个错。孩子醒了,我就给他切了西瓜吃,我自己则舀了碗薏米赤豆汤吃。6点多,感觉头晕和腰背酸胀又严重起来了。这时才悟到,原来我这次的发烧,是中焦不运造成的。四肢无力,腰背酸胀,其实就是中焦不运的确凿证据(脾主四肢)。
   《四圣心源》天人解说到“水谷入胃,消于脾阳,水之消化,较难于谷”。薏米赤豆汤是去湿的,但是适宜在无病的时候作调理用,这时候中焦停滞,脾无力运化,这碗薏米赤豆汤加重了脾的负担。
    分析这次发烧的起因,还跟西瓜有关。孩子这几天发烧,他爸爸为了哄他开心,前天下班买了个大西瓜。但前天孩子刚在幼儿园吐,西瓜当然不能吃,我当时马上把西瓜藏了起来。但当天晚上孩子睡后,他爸爸就迫不及待把西瓜开了,自己吃了四分之一,又给我留了四分之一。本来我知道晚上不好吃西瓜的,但当时不想把西瓜放回冰箱,吃就吃吧。晚上本来人体对水的运化功能就弱,而西瓜性凉,应是当时就伤了脾阳,加之水液无法顺畅从体内排出,加重了中焦之湿。第二天早上精神困顿和嗓子里挥之不去的痰,其实就是身体发出的严重警告。其后带着孩子去上课,室内空调和室外炎炎烈日,在身体气机已经明显不畅的情况下,引发了这次发烧。
   想明白了发烧的原因,决定帮中焦一把,尽快恢复脾的枢轴作用。于是先贴了一贴丁桂儿脐贴,又吃了一丸附子理中丸。想到这两日大便坚硬,参考方中的枳实大黄恐怕要加重分量,于是重新泡一剂参考方),去掉大枣,枳实和大黄用量加到两倍(医理不明,随便改变方剂用量有时是很危险的)。贴脐贴和吃理中丸之后,渐渐觉得腹中热起来,盖着毯子出出汗来了,刚才可是一直烧没有汗。但是量体温烧还椒没有退。服改变药量的参考方后,觉得腹中略微有气流动,放了几个屁,但依然没有要上大号的感觉。出现一个新的症状,不知道是否算是心悸,就是躺着的时候隔一段时间会突然心窝用力一抽,同时不自由的叹出一口气来。是因为加重枳实大黄的量吗?今后可不敢随意改方了。。。
   今天早上一早起来,依然没有大便,但四肢已恢复力气,烧也基本退了。今天以小米粥调养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医养生网 ( 京ICP备09063399号 )

GMT+8, 2024-11-21 19:36 , Processed in 0.09920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